纺织经纬分享 /u/bohong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长江学者

博文

为什么又有突破

已有 2105 次阅读 2024-1-31 14:39 |系统分类:澳门黄金赌城

为什么又有突破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1月30日马斯克宣布Neuralink最新脑机接口芯片首次植入人类大脑,植入者恢复良好,植入过程只用了15分钟。这一脑机接口领域的重磅消息,立即引发了全球关注。

       从 Neuralink 到 OpenAI,从脑机接口到 ChatGPT,从猎鹰、星舰到星链,在这些跨度很大不同领域,作为一个区区的私营业主,马斯克取得了很多突破。起码就我个人而言,这一切都太amazing。

       撇开社会理念、生活方式等不谈,单从我们强调科技人员的“双创”而言,马赛克在创新创业层面确实做得非常出色,我们还少有这样的出色“双创”人才。

       为什么马斯克又有突破?或者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取得马斯克一样的突破?估计高层人士都早已思考这个问题更为高端和宏观的答案。

       从我们这些一线教研人员而言,为什么马斯克能取得突破?

       读书能力:马斯克个人能力毋庸置疑,众多头衔中的任何一项都是我们这些教研工作者毕生奋斗都很难达到,而这一切都集中于一身。就从读书角度而言,本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经济学并取得学士学位后,又留校一年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博士课程的第二天就离校创业。横跨不同学科的能力以及从小表现出的学习天赋和冒险天赋,是屡获突破的基本条件。

       挣钱能力:类似马斯克这样的读书能力,世界上有太多了。但马斯克现在是世界顶级富豪,两者的交集,人就不多了。马斯克不是“官二代”、“拆二代”、“富二代”,而是妥妥的“移二代”。十二岁时就通过编程而不是贩卖物品开始挣钱了,开始用知识挣钱了,知识就是财富。在硅谷这个神奇的地方,在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普通却又充满创造力的狭长低洼地,马斯克开始从软件、移动支付到SpaceX、Tesla汽车、人脑芯片,每一个领域都充满风险、随时都要破产,但都没有死掉、反而活得很好。要是为了追求稳妥,马斯克早就可以躺平不干活、周游全世界享受人生了。要是为了追求体制内、有级别的工作,马斯克估计还在南非、加拿大或者美国的某个角落转悠呢。天生的挣钱能力,真的很难通过后天教育出来。

       包容能力: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能力,只能用“包容”这个词。马斯克横跨七个高科技领域创业,在互联网、AI、清洁能源和太空探索等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且试图以此改变人类的未来,也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和远见的商业领袖之一。姑且不论马斯克最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者一夜之间输得精光彻底破产,单凭这种在众多高科技领域的跨越能力,这种包容能力,就又要刷掉全世界99%的人。可回收型重型猎鹰火箭技术,就是只有很少国家能干成的事情,一个私营企业主就在全世界实况直播航天制造过程,把航天技术的神秘感彻底揭开,进行全世界科普。单是这种航天技术自信,就不是一般的国家能具有的。

       以上只是马斯克个人能力方面能取得突破的要素,而这才占总要素的很小比例。

       马斯克能取得突破,还离不开社会创业环境、创业文化、国家支持和公众共同参与。我们不得而知马斯克众多公司内部运行情况和运行机制,但肯定不会有写本子申请项目、搞项目鉴定“世界领先水平”、整合材料报科技奖和报各种帽子人才计划、要求政府减免税收、搞一区二区论文、点影响因子和引用情况、统计专利转化成果、按照项目进账经费确定年终奖等等。只举一个简单例子,最近在全国申报各个层面的科技奖,要耗费多少科技工作者的多少宝贵时间。在全国层面,写科技项目申请书,要花费多少精力?对国家而言,这些资金和奖项都是自己篮子里的菜,然而这些时间和精力基本属于不具有实质性产出的无效时间和精力。当然,对个人而言一旦获奖,还是能获得大量潜在利益。为了项目经费和某种帽子,不惜自降自尊、不惜谄媚婢膝、不惜拉帮结派。何以能取得马斯克这样的突破?不知道马斯克能否理解这样的举动?不知道马斯克会不会为了经费与人拼“酱香型”或者“浓香型”?

       马斯克这样一个私营业主的一系列突破,有时甚至能超越一个国家。个人能力出类拔萃、社会公众包容激励、创业环境宽松融通、人才资源富足充沛等,一个也不能少。用千里马出现的概率乘以人口基数,我国有马斯克这样能力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期望这些千里马能一骑绝尘,实现“双创”的革命性跨越。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9184-1420046.html

上一篇:小金
下一篇:为何撤稿?
收藏 IP: 183.195.42.*| 热度|

9 郑永军 农绍庄 苏德辰 王涛 黄河宁 贾玉玺 刘跃 杨正瓴 guest121601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4: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