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答饶毅教授 精选

已有 30636 次阅读 2013-1-8 09:24 |系统分类:老挝黄金赌场| 教授, 饶毅

答饶毅教授

李连达 李贻奎

        饶教授对“中国人的骄傲”,提出不同看法,回答如下:

        一、本文是对我国专家的杰出贡献表示祝贺,不是评功摆好,论功行赏,因而未将所有专家的贡献一一介绍,并非有意“埋没”哪位专家。

        二、谁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饶教授提出大量文献,指出张亭栋教授在1972年用“癌灵”治疗白血病,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年,第二篇发表在1979年,“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充分肯定张亭栋是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血液病专家周霭祥教授就用青黄散(青黛、雄黄)治疗白血病,并报告青黄散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获得完全缓解,长期存活达20年。其后国内很多报告青黄散治疗白血病有效。古代医书《景岳全书》、《世医得效方》及《奇效良方》中都记载有青黄散。此外,颜德馨教授在1964年报告《中药“55”治疗白血病疗效的初步观察》,治疗急性、慢性白血病26例,“55”方由雄黄等药组成,比张亭栋的第一篇报告早9年。说明发现砷制剂治疗白血病的“最大功臣”可能是周霭祥、颜德馨、张亭栋等很多专家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群体。谁是“最大功臣”?谁是第二、三、四“功臣”?本人不是医史学家,知识有限,没有能力做出准确判断,误判将会引起“最大功臣”之争,甚至像青蒿素争论三十年,影响学术界的团结,我只能提出:“在古人经验基础上,近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砒霜及青黄散可以治疗白血病”,这里的“近代科学家”包括周、颜、张等所有“功臣”,并未埋没张亭栋等专家。

        三、陈竺、陈赛娟等专家的贡献是什么?本文明确提出:“陈竺院士及其夫人等专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高水平的研究,并有重大发现,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使这个药在世界推广应用”。发现新药与研究其作用机制是两回事,不应混为一谈,发现砷制剂治疗白血病在前,周霭祥、颜德馨、张亭栋等专家是“功臣”,而研究该药的作用机制在后,陈竺、陈赛娟、王振义等专家是“功臣”。界定清楚,并无张冠李戴,更未埋没任何专家的贡献。

        我们仍然认为砷制剂治疗白血病是中国专家对人类的杰出贡献,是中国人的骄傲,应该向他们祝贺,向他们学习。至于谁是“最大功臣”?谁是第二、三、四“功臣”?如能调查清楚,准确判定,论功行赏,当然是好事,但若情况复杂,难于准确判断,不必强求,不要再掀起争当“最大功臣”的争论,再争上30年。所幸这些专家没有争功者,没有争当“最大功臣者”,倒是我们旁观者争论不休。这些专家中任何一位专家评为“最大功臣”我都同意,只要是中国专家对人类作出杰出贡献,都应为之欢呼、祝贺。

        最后,提出两点建议供参考:

        1、饶教授提供大量文献和历史情况,很有价值,但都是1970年以后的文献,没有1950-1970年的文献,这个时期是我国科技界、中医界学术研究比较活跃时期,很多创新发展和重大成果的初始阶段产生在这个时期,有些第一个吃螃蟹的创始人及发明者,成长在这个时期。建议认真检索这个时期的文献,进一步调查清楚这个时期的学术动态,可能会有新发现、新认识,得出新的结论。

        2、久居海外的华人及海归学者,对中文有些生疏,有时写文章出现“英式中文”,倒装句,甚至辞不达意。看别人的文章时,有时不能正确理解文中之意,甚至误解、反解其意,造成误会。建议在百忙中挤出一点时间,补补课,提高中文水平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颜德馨等,中药“55”治疗白血病疗效初步观察,哈尔滨中医5 241964

2     颜德馨等,中医对白血病的辨证论治,上海中医药杂志11261963.

3     颜德馨,陈舜儒,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7131963.

4     蔡景高,论急性白血病的发热,江苏中医291961.

5     王宪衍,近年来祖国医学对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概况,上海中医药杂志6211964.



三氧化二砷发现权之争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715370-650835.html

上一篇:中国人的骄傲
下一篇:答谢各位专家
收藏 IP: 61.135.194.*| 热度|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