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u/lqs321

博文

孤独、寂寞-学术人的老常态 精选

已有 26060 次阅读 2015-4-15 09:07 |系统分类:澳门黄金赌城

科学网上的博友中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从事学术研究,例如大学教师和偏基础和应用基础性质的研究所中研究人员)行业的人恐怕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可能以中-青年为主,大家普遍感受到当今做学术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直喊“亚历山大”。这不前几天一位年轻教授在我这儿又发了一通牢骚,说学校新制定的教授分级考核标准中对论文要求太高。“申请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与申报各种奖励”几乎成了学术人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和“老常态”。在有的单位,畸形的急功近利的科学评价举措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偏离了正常的学术状态。例如我们经常收到一些干扰邮件:代替发表论文,代替写各类学位论文等。这些畸形的学术现象与我国当下浮躁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试想我们一些人可以用钱买官位,一些“学术人”(尽管少数)花钱买论文,伪造数据发论文就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了。所以,我历来主张要清理我国学术界的“雾霾”环境,首先需要要对管理我们学术队伍的各级领导们的腐朽思想和行为进行清理。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先正管理者后正被管理者才会使得我们的学术环境得到净化。

当然,作为一个在学术队伍中经历了几十年的人,结合我自己及周边那些潜心学问的优秀学者的经历,我认为“潜心学问”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高尚,实际上也并不是“高不可攀”。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有的人依然可以“出污泥而不染”,有的人“出污泥而被染”的差异。我分析那些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的人中有一个基本特点,他们一般能够享受科学研究中的“孤独、寂寞”环境,即人们常说的“宁静致远”学问境界。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例如数学家陈景润和张益唐。前者曾经在图书馆和“锅炉房”的“孤独寂寞”中研究多年,据说演算数学的草稿达几麻袋,演绎他的趣闻轶事也不少;张益唐在一个并不知名的大学做讲师10多年,在出色完成本科教学(网上有人介绍他的本科课堂教学不错)工作外,孤独寂寞研究数学难题成功最终走向辉煌。我们九三学社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先生长期潜心研究激光排版系统,最后成功,造福出版印刷界。世界上若干惊世骇俗成果大多也是那些科学家们在“寂寞、孤独”环境中奋斗产生,例如伦琴在“枯燥无味”的实验中发现“X-射线”。我们学校车队一位小车司机对我说,他经常随学校一些教授出野外工作。在他接触的教授中那些成果丰硕的知名教授一般话语不多,不夸夸其谈,性格稍偏内向。

我们大学组成人员中以年轻人为主,而且一般每年均有1/4本科学生,1/3左右研究生进行新老更替。所以大学环境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平常热闹非凡,尤其是下课和周末,路上熙熙攘攘,一群群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在你身边经过,让我们这些老头子感受到了青春气息。然而到了假期,尤其是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回家过年,学校留校学生很少,整个学校从放假前的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到万籁俱静,加上冬天的寒冷气候背景,整个学校显得异常“清静”。例如我们院办公室整幢大楼这时往往只有很少的几个老师会在办公室工作。因为大多数老师要带学生到野外工作(尤其以暑假为主),或者利用这个机会科研出差。我在职时每年大年三十白天在办公室时,那种寂静感觉很是特别。所以我常说,大学寒假是学术人集中安静思考科学问题的好时光,是集中精力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子的最佳时期。“苦思冥想”科学问题一定需要宁静致远的环境。因此,可以说忍受孤独和寂寞是一个学术人的基本功。那些热衷于酒桌上的杯盘狼藉场景绝不是学术人的常态现象。

其实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多数时间需要自己一个人在安静的环境下工作,例如研读文献,思考科学问题,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学术论文等。一个优秀科研集体需要每个成员首先能够坐得住“冷板凳”。我观察多年,在我们学生(以研究生为主)中,至少在研究生期间取得好成果的学生中以能坐“冷板凳”为多数。那些性格过于外向,张扬,喜欢夸夸其谈,人虽然坐在办公桌前,心却移情别出,喜爱八卦新闻,将宝贵工作时间放在游览网站新闻,就像个别整日沉湎于科学网的博主那样;要么手机电话不断,“隔三差五”就喜欢找同学聚会和聚餐的学生鲜见成果辉煌者。前几天学校一位二级学院院长电话和我聊天,我建议他注意发现那些性格沉稳,能耐得住寂寞的年轻老师,鼓励他们潜心学问,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给予支持。

当然,任何事情不能一概而论,性格活泼可爱,喜爱张扬的人也有学问做得好的成果丰硕者。性格活泼阳光,善于交流,属于科学研究正能量。此外,我并不排斥“热热闹闹”同行之间的交流;也不排除偶尔在饭桌上“高谈阔论”,那是解除疲劳,恢复精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我更不排除课题组定期学术活动时同行之间的“激烈争论”,因为那是产生科研火花的机会,在不经意的争论中有时会出“好点子”。我这儿只是强调研究者个体所需要的常态研究状态:孤独和寂寞。

初稿:2015年3月8日,完稿:2015年4月15日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673617-882473.html

上一篇:回乡祭祖,见证血脉亲情动人场景
下一篇:父亲的奖赏
收藏 IP: 58.48.110.*| 热度|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