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坪博物分享 /u/mimu 广学馆记

博文

拇指和脚踝长有吸盘的新热带盘翼蝠 精选

已有 6473 次阅读 2023-5-13 11:38 |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盘翼蝠科(Thyropteridae)在翼手目中是一个小科,仅有盘翼蝠一个属,属内加上一些最近的发现也仅有五种;但是因为这些蝙蝠在形态上的显著特点,即在四肢的拇指和脚踝处各有一个吸盘,因而被称为Disk-winged bat,人们对这类蝙蝠还是很好奇的。

刚果,2014

盘翼蝠科分布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南部至巴西一带,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新热带地区(Neotropical region),这个区因为在长期的地质运动时期的孤岛效应,有很多特有的哺乳动物,如贫齿类的犰狳、食蚁兽、树懒,灵长类的狨、卷尾猴、僧面猴等;翼手目中也有不少独有的类群,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吸血蝠,但盘翼蝠在形态结构乃至起源进化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被列为翼手目21个科中的单独的一个科。

盘翼蝠科的蝙蝠体型通常都比较小,体长仅3.4~5厘米;盘翼蝠没有鼻叶,耳朵呈漏斗状并有大的耳屏;这些都与它们食虫的特性相符合。盘翼蝠栖息于卷曲的树叶中,其拇指和脚踝处的吸盘可能与这一生活习性有关。通过足底上有一个圆形粘性圆盘,拇指根部有一个短椎弓根连接的椭圆形或圆形圆盘,以及后脚第三指和第四指的软组织融合,盘翼蝠很容易与所有其它新热带的蝙蝠区分开来(Simmons,1998)。

但并不是仅有盘翼蝠科的蝙蝠才具有粘性盘(Adhesive disk),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的吸足蝠科(Myzopodidae)的吸盘足蝠(Myzopoda aurita)也有类似的吸盘,但吸足蝠比盘翼蝠体型略大,耳朵和尾巴更长,耳屏方型,和耳朵前缘相融合。在组织学和解剖学上,盘翼蝠与吸足蝠也有不同。

盘翼蝠与吸足蝠头部对比,图片来自图特尔。

从外观上来看,盘翼蝠的吸盘的表面是凹形的,具有特征性的皮纹图案,并且长期保持着湿润状态。更为细致的组织学研究则发现,每个吸盘由一个双凹面纤维软骨框架支撑;它的圆形边缘分为60-80个腔室,每个腔室容纳一个在吸盘表面排出的泡沫腺。腺体形态和细胞学也是独特的,反映了特殊的功能适应。其他重要的适应吸附的组织学还包括表皮、脂肪组织的分布、外源性肌肉插入、椎间盘与指关节的关系以及某些感觉末梢的分布(Wimsatt等,2010)。

右手的粘性吸盘Wimsatt等,2010

研究人员也围绕盘翼蝠的吸盘吸附机理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证明,三色盘翼蝠很容易通过吸盘吸附在光滑的树叶、树干等物理表面上,分析认为,三色盘翼蝠主要通过吸力(Suction)实现吸附效果。

盘翼蝠的吸盘吸附功能与它的捕食特性有关。尽管盘翼蝠也捕食一些飞行的猎物,但很明显,它们的食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活动的猎物,如蜘蛛、昆虫幼虫和其他较为沉默的猎物,这类猎物通常很难用回声定位法检测到。盘翼蝠经常从树叶、树干等表面采集猎物,这表明对这类物种来说,形态学上的吸盘及其相关的吸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Dechmannd等,2006)

盘翼蝠采用棕榈叶等树叶作为栖息地,除了遮风挡雨之外,可能还有其它的生物学意义。有研究发现,三色盘翼蝠能够通过利用叶子的独特形状来提高传入和传出的声音(Chaverri等,2013)。爬在卷曲的叶子里面发声来放大自身发出声音,有点像扬声器的扩音作用。但研究人员发现树叶并不是很好的话筒:栖息蝙蝠的叫声只被放大了12个分贝。然而,树叶内部的漏斗效应会对栖息蝙蝠听清飞经同伴的叫声产生明显的影响。与没有树叶包裹听到的声音相比,从树叶内部听到的叫声要响亮10个分贝。声学效应能够增加被听见的飞经蝙蝠的距离,大约为20米至30米。或许是因为这个缘故,社会性生存的盘翼蝠并不是一种容易被捕捉的蝙蝠。

在盘翼蝠现有的五个种中,盘翼蝠(T.discifera)分布于中美洲的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东北部和巴拿马中部,以及南美洲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北部和圭亚那)至厄瓜多尔西北部、秘鲁东部、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东南部(Gregorin等,2006);三色盘翼蝠(T. tricolor)广泛分布于新热带地区,从墨西哥南部到玻利维亚、特立尼达和巴西南部,但在萨尔瓦多或尼加拉瓜没有记录,在巴西东南部的分布比盘翼蝠T.discifera更为广泛(Wilson,2008);拉瓦利盘翼蝠(T. lavali )是一种罕见的新热带物种,迄今为止,仅在秘鲁、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和巴西亚马逊雨林的五个地方有记录,现存的标本不到10个(Solari 等,2004);德维沃盘翼蝠(T. devivoi)是盘翼蝠科中唯一一个只出现在南美洲北部和巴西塞拉多北部稀树草原森林地带的物种,会采用枯死的棕榈叶作为栖息地,目前仅在圭亚那西南部和巴西东北部有发现,但标本采集地点之间存在相当长的距离(约2000公里),表明该物种分布广泛(Gregorin等,2006)。维恩盘翼蝠(T.wynneae)是2014年在巴西发现的新物种,可以通过尾翼及肩部之间的长毛、足盘附近皮肤上的钙质突起以及牙齿形态上的差异与其它盘翼蝠予以区分(Velazco等,2014)

在盘翼蝠的现存标本中,局部多样性很高,地理跨度也很大,今后继续发现新的盘翼蝠物种,也是很大概率的事件,这也对未来的样本采集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盘翼蝠的起源与适应性进化、群落的生态位划分等课题也同样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504206-1387828.html

上一篇:阿拉贡国王海梅一世和西班牙人的黑蝙蝠守护神
下一篇:两翼狭长的长翼蝠
收藏 IP: 159.226.127.*| 热度|

11 宁利中 郑永军 李学宽 农绍庄 黄永义 尤明庆 杨正瓴 孙颉 王成玉 许培扬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