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为什么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科研与教学割裂开来? 精选

已有 7811 次阅读 2012-3-9 13:55 |个人分类:教育改革|系统分类:老挝黄金赌场| 教学, 科研, color, class

出差开会,恕不能及时回复相关评论。

--------------------------------

有人认为,科研是反映学校实力与水平的根本,也有人认为讲师的定义是可以改变的。的确,有些定义可以改变,但有些定义是基本的,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改变。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体现高校的根本任务?任何脱离现实的高谈阔论都没有意义。

我赞成文双春博主的观点,年轻人可以少讲点课,教授可以多讲点课,一方面年轻人正值精力充沛的黄金时期,科学研究如同竞技比赛,年龄是很重要的因素,过了一定的年龄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另一方面,教授研究经验、教学经验都比较丰富,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更透彻、更有深度(至少理论上是这样),年轻教师还可以从中学到一点教学经验。

现实怎么样呢?在过去的若干年中恰恰是大多数的年轻教师不管是否胜任,事实上担负起了太多的教学任务,只有极少数科研突出的年轻人几乎不用从事教学,现实将年轻人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逍遥自在地专门从事科学研究(辛苦与压力也是在所难免的),注定了辉煌的前程。另一部分辛辛苦苦地奔跑在教学第一线,整天为教学忙得不亦乐乎,还得忙着做点研究,否则前途渺茫。如果做个类比的话,前者好比“官二代”、“富二代”,后者好比“穷二代”。教授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大牛教授,这些人是不用上讲台的,另一部分是多年媳妇熬成的婆,这些教授还是要上讲台的。现实就是,我们所谓的教学科研并重实际上是将教师分成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主要从事科研甚至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小NB教师,或曰“大师”,另一个层次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普通教师,对学校而言貌似教学科研并重,但实际上那些大师们带着教师的帽子当起了研究员,分享着普通教师的劳动成果。估计有人会反感我这个观点,他们认为是大师们撑起了学校的门面,是大师使得普通老师脸上有了光彩。殊不知,你之所以成为大师是众多的教师替你承担了本该由你来承担的教书育人重任的结果。众所周知,学校的经费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日常事业费,这部分经费的重要来源是学生,另一部分是科研经费。大师们在独享丰厚科研经费的同时分享着学校的事业费,拿着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薪水,这合理吗?无论定义如何改变,高等学校从来不应该存在脱离了学生、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

这几年的情况有了一些改观,除了个别高龄教授,绝大多数的教授都要从事本科生教学,这也算是让“大师”们从科研的神坛上走了下来。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教书育人与工厂生产产品不同,产品的生产过程很容易监督,教书育人则是很难监督的,你投入了多少精力、用了多少心思于教学全凭你的良心。目前的教学状况如何?身在其中的人心知肚明,其缘由不难想象。当过多年老师的人都清楚,一学期甚至一年从事一门本科生的教学并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可为什么我们的大师连一年一门课程的时间都不愿意付出呢?真的是时间紧张无暇顾及教学吗?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或者老年人,只要你是讲师、副教授、教授,只要你还是教师身份,你就不应该远离学生,否则不该叫教师。科研的确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实力,很难想象没有科研的学校可以培养出高水准的高层次人才,但对高校而言,科研、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教书育人这个学校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师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在某个时期投入教学与科研时间的多少,但不能顾此失彼。作为学校,更应该清楚自身与研究院所的不同,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教书育人是项效益严重滞后的工作,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不能仅仅将眼光盯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上。

教师对待教学与科研的态度本质上不在于教师,在于指挥棒。



中南大学最激进改革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40247-545813.html

上一篇: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与讲师不上讲台
下一篇:有感于大学生当教授级研究员
收藏 IP: 113.67.184.*| 热度|

61 吴飞鹏 骆小红 边一 喻海良 武夷山 李志俊 曹聪 陈安 刘庆丰 吕洪波 张涛 马红孺 李学宽 何宗键 刘鹰翔 王瑞 刘博 张伟 梁进 逄焕东 吴宝俊 柯浩 陈国文 柳顺义 于雪涛 谢强 朱志敏 褚昭明 吴斌 陈苏华 陈永金 张骥 马磊 吕喆 张华容 张林 苏德辰 钟炳 高莉 王涛 刘波 杨秀海 张玉秀 孙宝玺 杨晓慧 李宇斌 曾新林 鲍博 nickbobo yuanyuanman yewen zhouguanghui roycechen bridgeneer yunmu wormbreeder liangqiang xqhuang xiaxiaoxue86 mathlsp yxh3161

发表评论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