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huyi的个人博客分享 /u/wshuyi

博文

如何用「竞争」与「作品」助力成长?读《工作的心智》有感 精选

已有 2827 次阅读 2024-5-6 10:05 |系统分类:老挝黄金赌场

请你亲自阅读本书吧。相信对你的工作、事业、学习和生活,能有帮助。

读书

利用假期,我读完了阳志平老师的新书《工作的心智》,不禁感慨良多。以往我为了「保护书籍」,总是不肯在书上划线笔记,而是拍照后放到笔记应用中,再用语音或者文本记录笔记。这次,受到「大望局」播客嘉宾何刚老师的影响,我也采用「污染」方式在书上直接写写画画。很快,书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我发现何刚老师在阅读时动笔的做法颇有道理,因为通过主动式的批注,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我有时甚至是先停下来写自己对后续内容的猜测,然后加以印证或者承接反馈。这种主动式的方式很有效,我决定以后只要是买来的书,都用我自己的笔记「污染」掉。

假日前读完第一篇后,我就立刻给自己非毕业年级研究生们一人买了一本。我觉得这本书会对他们非常有帮助

迷茫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显得有些迷茫,一路走来似乎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更喜欢随波逐流。别人考研,那我也考;六级过了,别人都在刷成绩,那我也刷;别人考雅思…… 我好想不打算出国…… 算了,也考一个,要不然显得不合群。至于找工作,我妈说一定要当公务员,好的,我考公;二舅说央企待遇高,那我投简历…… 我曾半开玩笑地说他们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他们却不觉得反感,反而觉得生动形象,笑得很爽朗。

不过,在「竞争」和「奋斗」的态度上,学生们可泾渭分明。一类非常「卷」,老师布置三千字的学期论文,他能写八千甚至一万二。不过实话实说,创新度不高,而是抱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想法,期待让老师认可这种付出。另一部分人干脆选择「躺平」,不再参与任何竞争活动。小小年纪颇有看破红尘的事故,觉得任何教诲都是 PUA ,任何建议都是割韭菜,谁妨碍我睡觉我跟谁急。你凭啥不让我接着睡?课堂,课堂又怎么样?你不点名记考勤,我至于把睡觉的地方从宿舍的床换到教室课桌吗?很不舒服啊。

我们不难想见,极端化的态度和虚掷的光阴,会给他们的未来带来什么。在本该获得成长的年纪,他们只是平添了几年岁数,一直在原地逡巡。从这个角度来看,阳志平老师这本书可谓雪中送炭

《工作的心智》一书用不同章节,谈到了年轻人正确看待「工作」(其实远远不止)的八项重要事项:英才、作品、思想、学习、人性、人际、竞争、世界。这本书的写作跨越七年,是一本经过深度打磨的著作。今天我只谈两点印象最深,定对我的学生和读者有益的部分,让你管中窥豹。

竞争

「竞争」是全书的第七章。阳老师认为,年轻人不能放弃竞争,因为竞争有利于成长。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爆发出潜能。这是生物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天然特性。但在选择竞争方式上,可就大有讲究了。

阳老师自从创业以来,从不参与「幂率式」那种「胜者通吃」型的竞争。对绝大部分参与者来说,这样的竞争毫无意义,只会带来挫败感。你可能会举出若干反例,但是别忘了幸存者偏差的存在。阳老师建议选择那些即便拿不到第一,也会有所收获的事情去参与竞争。比如阅读,即便你不是读书最多的人,也会因为读书而获益。什么样的竞争可以避免「幂率式」呢?选择那些难以轻易客观量化的。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

阳老师还提到,你可以发展多元能力,打造综合性的竞争优势,把对手拽到你的优势范畴内竞争。以长搏短,以狮搏兔。在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这样的策略能形成碾压性的优势,对个人发展非常有利。比如B站上科技区的优秀UP主们自身对技术话题感兴趣,又喜欢表达。花点儿时间学剪辑,拿个手机往前一坐,就能将自己的优势能力组合起来,甚至在自己定义的赛道上快速成为头部

在竞争对手的选择上,阳老师认为不应该选择同时代的对手,那样往往会导致目光短浅,而且一旦超越了这些对手,就会丧失目标感。你应该选择历史上公认的大牛,跟他们竞争。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却在你的起步初期很难做到。毕竟实力相差悬殊。于是他提出了另一种非常有趣的做法,让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相互比拼,你在一旁观战偷师快速提升,然后在此基础上创新。这种方法,我不是第一次介绍给你了。在 2017 年 那篇科研选题方法文章 中,我单独给你讲过这种「文献打架法」,你可以 参考这个链接。在阳老师的启发下,我突然发现这种方法真不仅仅适用于论文选题。

阳老师在书中还特别提到,你不要在任何情境下都想着竞争。一定要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该把竞争掺杂进来的,比如爱情、友情、社会公益等。否则事事都想争先,你会忘了人生除了竞争,还有爱与友谊。我特别喜欢这种人文关怀。

作品

《工作的心智》除了竞争话题外,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方面是「作品」,在本书的第二章。

阳老师仅用了几个自然段,就分析明白了为什么文凭无法保持原本的高价值。原因不只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而是我们曾有一个传统理念:你得先学,再练、之后才能产生作品。

到目前来讲,这个假设看似依然成立,但是它那个隐含的前提实在太坑人了。这个前提就是 ——「学校是学习的最佳场」。当这个假设成立时,文凭就很重要。工业时代,这个前提确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确的。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学校是年轻人们最好的学习场所,也是获得真知灼见提升认知的几乎唯一途径。

但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就会导致这个隐含前提的崩溃。学校教的东西可能是滞后的,你学过后去工作,会发现这个软件工具,甚至是老师教你的那个理论都过时了。这有利于你产生优秀作品吗?况且,你完全可以选择其他更有益处的学习「场」。例如最新的书籍、论文、慕课平台、视频网站或者开源软件社区。上面的教程足够让你快速系统了解知识的前沿。

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 学历要素之外,你该如何给潜在的雇主传递「自己很优秀」信号呢?阳老师提到的两个字我很赞同 —— 作品。

我们了解一个人,大多是因为他的作品。我们会问这个人发明过什么东西,写过什么书,拍过什么电影,组织过什么活动等。

我一直鼓励学生创造自己的作品,建立个人品牌,用作品说话。这里有文章为证

不过效果怎么样呢?很不怎么样。我发现自己的学生总有各种顾虑 —— 觉得知识水平不够深,没有底气;面对镜头有压力;好容易做出来的成果没多少人看,很快也就放弃掉……

我也曾经尝试过助推。例如说我鼓励2021级的硕士生们,借助我的专栏发布,在少数派平台直播给读者们介绍如何使用 VOSviewer ;我还请2023级硕士生们在武汉大学信管院举办的第四届信息可视化工作坊上给我当助教,为数千名参与者录制视频教程并且现场答疑。这些活动做完,他们都表示「以教为学」确实很有收获。我让学生给直播和工作坊的参与者们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我建议留个澳门黄金赌城或者B站,这样可以快速扩大关注群体。结果他们只愿意留下个飞书甚至是邮箱。给我的理由是害羞

看完阳老师的《工作的心智》后,我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我之前的分析、鼓励和助推都过于粗线条了。阳老师总结出用作品说话有三个难题:形态、稳定和创新。他先把作品分成若干系统分类,例如单人作品还是多人作品,是语言还是行动,是主导还是配合等;然后再考虑创作者自身的特质,包括人格、认知、动机、偏好等,还要考虑时间、空间、人际、任务、情绪等方面是否有优势,做不同的排列组合匹配,找到最适合、最舒服的输出方法。我看完大开眼界,果然研究认知心理学的专家,就是有方法啊。

这还没完,阳老师尤其强调「稳定输出」的重要性,并提出用「行为飞轮」来达成稳定输出的目标。「创作行动飞轮」包括最小行动、最佳情境和最易目标。如果你能从小成功走向大成功,投入的平均成本越来越低,自我认知和评价越来越高,那么持续输出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个路径,有助于年轻人完成个人作品乃至品牌的冷启动。回忆我写澳门黄金赌城、录视频、做知识星球的感受,确实与这个路径非常契合。如果我早知道这些方法,让学生们可以充分依靠自己的特点来进行个性化实践,效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区别。

年轻人啊,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吧。

小结

我用这篇文章,分享了自己阅读阳志平老师《工作的心智》一书感受。工业时代的学习、工作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今天的信息与智能时代。这本书里,阳老师利用大量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网络科学等学科的扎实综合研究成果,以深入浅出的形象化讲解,让你在「内卷」与「躺平」之外,看清楚另外的一条路径——成长。我相信,这才是正道

我把介绍重点放在了「竞争」和「作品」上。其实我的划线和笔记数量,远不是这样一篇短文的篇幅可以承载的。但我不想通过「剧透」的方式剥夺你阅读本书的愉悦感受,所以还是请你亲自阅读吧。相信对你的工作、事业、学习和生活,能有帮助。

祝阅读愉快!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

如果本文可能对你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以便及时收到后续的更新内容。

延伸阅读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77709-1432839.html

上一篇:如何用 Llama 3 免费本地 AI 分析数据和可视化?
收藏 IP: 59.67.72.*| 热度|

5 徐芳 崔锦华 郭战胜 郑永军 汪运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