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Molecules:对话期刊副主编复旦大学唐颐教授——求索开先路,光扬引后人 精选

已有 4061 次阅读 2024-4-3 17:27 |个人分类:人物专访|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本期人物专访,Molecules 到访复旦大学化学系,与期刊副主编唐颐教授进行了对话。

从自身经历出发,唐颐教授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亲身体验的近四十年来中国各阶段科研发展的宝贵看法,并为 MDPI 如何有效应对科研需求的变化提出了建议。作为副主编,唐颐教授肯定了期刊编辑部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为 Molecules 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指导,同时送上祝愿,寄望 Molecules 在新的一年更上一个台阶。

受访人

Screenshot_2.png

唐颐 教授

复旦大学化学系

唐颐,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理学博士,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于1985年获复旦大学化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得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任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4~2007) 资助,2006年至2015年曾任复旦大学化学系主任。曾获得2003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二完成人)、2004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等。现兼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咨询委员和分子筛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首席科学家曾承担2012年度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纳米研究领域“面向能源高效利用的功能介孔材料设计和调控”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2023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催化专项“渣油直接转化制化工原料新催化体系构建”项目。唐颐教授长期从事微介孔分子筛催化和功能材料研究,在分子筛的合成、吸附、改性、表征以及催化反应方面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发展了一系列多级有序纳米和纳米孔分子筛及其相关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组装方法,实现了其宏观结构和孔性质的精细调控,为催化、吸附、缓释和传感器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概念。

访谈内容

Q1:您是目前复旦化学系“老人”之一,从事科学研究已近40年,能否与我们分享您的经历?

作为复旦化学系的“老资历”,唐颐对院系催化学科发展历史如数家珍:

“我是1985年开始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进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催化组,并接触催化科研,把我们化学系催化学科或者催化组从零发展起来的。通过我的老师高滋教授等一批老一辈科学家的努力,使复旦成为了国内分子筛奠基研究的“五校一所”之一。高老师从1953年在复旦任教。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国家石化部门催化剂的国产化难题,在国家科委领到任务,带头组建了复旦大学催化实验室,为发展我国“甲苯歧化”催化剂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又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科技部“攀登计划”等多个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承接中石化和上海华谊集团等国家关键化工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她是化学系快速发展时期的重要开创者和见证者。而我们只能算是高老师他们老一代科学家的接棒人。”

2.png

高滋教授与学生 (一排左起第三位为唐颐)

“从个人亲身体会和参与过的科研历程,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科研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80~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算是从无到有,填补国内空白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前后,中国科学家开始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则更加强调科研工作的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重点解决重大基础研究问题以及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需求难题。”

   

Q2:在这三个阶段中,学者们选择期刊的标准和发表论文的需求是否有所变化?

“在我所了解的改革开放第一阶段,当时中国的科研基础在大部分领域中还相当薄弱,很多学科科研目标是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和填补国内空白。当时中国的科研条件很原始,基本是靠自己搭建仪器为主,仪器稳定性也较差,很难做到‘原始创新’,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非常少。对中国学者来讲,能把一个问题讲明白,发表在诸如《化学学报》《中国科学》等全国性中文期刊上,已经算是很可以的成果了。”

“1997年我晋升教授前后,正赶上改革开放拥抱世界的浪潮。海外留学人才开始大量回国,我们系也引进了一批学成归国人才,包括后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的赵东元院士等,国家也开始推出诸如‘攀登计划’,后续演变为‘973’、‘863’等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还有稍后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类国家级科研人才资助计划。我是2003年获批的‘国家杰青’(执行期2004-2007)。”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科研人才素质和经费规模快速上升,在归国人才影响下,我国科学家的国际化视野大大提升,各类成果如井喷之势,发表在国际各类重要学术刊物,甚至包括学术大刊的学术论文也开始涌现。各单位也开始提出 SCI 学术论文发表要求,不能否认,这在当时形势下,鼓励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多多发出‘中国声音’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学者要了解世界,中国学者和中国科研成果也要被全世界了解。”

“近十几年,中国科研的‘量和质’,尤其是‘量’与本世纪初的状况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专利成果,都已积累到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然而,如何继续提升我国科研水平,一方面解决学术前沿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实现0到1,达到‘顶天’、‘领跑’;另一方面将基础科学成果回到实际生产技术研发中,实现‘落地’,解决国家重大和‘卡脖子’需求,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现阶段中央要求破‘五唯’所希望达到的目的之一。”

“例如我们在赵东元院士、谢在库院士等诸多顶尖专家的支持下,承接的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课题),便是希望面向与中石化需求,通过密切合作,用复旦分子筛催化剂的基础研究成果,促进我国石油炼化中渣油炼制效率的提升和绿色化,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以及我国能源和生态安全尽一份力。这类项目的目标就是要集中国内顶尖科研型大学、老挝黄金赌场研究所和工业部门研究院优势力量,通过产学研的通力合作,发展全新催化材料、揭示基本科学原理、突破关键工业技术、解决实际应用重大技术问题,并将其作为考核重点,而弱化对论文,尤其是‘量’的考核要求。”

   

Q3:针对 MDPI 作为国际出版公司应如何应对科研需求的变化,能否请您给出几点建议?

“作为副主编,我首要建议的是我们一起努力,把期刊办好。当下中国科研界对于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OA) 期刊有一些争议,究其根本,是对文章质量的担忧。事实上,学术期刊以开放获取的形式在国际出版行业方兴未艾,其本身目的应该是希望加快、加大学术成果的交流。拿化学学科举例,AC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RS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这些老牌学会出版商,包括 CNS,都在不断推出 OA 新刊,或者鼓励旗下期刊发表 OA 文章,许多著名学者也不断向这些期刊投稿。当然相较出版模式而言,学术期刊本身的文章质量才是影响其认可度的根本,尤其是 OA 期刊,我们一定要注意把好文章质量关。”

Screenshot_1.png

MDPI(https://www.mdpi.com/

“第二,我相信,作为一个出版了诸多期刊的国际著名出版公司,MDPI 一定有许多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办刊好经验。建议 MDPI 加强与中国出版同行、中国科研部门及学者的沟通交流,互通有无、相互借鉴,这是一个必须花时间去做的事情,从而大力增进相互理解,努力提升发表质量,为 OA 期刊带个好头,以消除学界对此类期刊的种种顾虑和误解。”

“第三,学术期刊是由出版社和学者团体所共同运营的。出版商与期刊的编委、审稿人、作者团体,乃至于高校、科研机构保持定期对话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为 Molecules 的副主编,这是第一次正式与期刊编辑面对面谈话,从交流中得知了许多此前未能了解过的信息,很有意义。可以考虑将这种对话形式推广到更多中国学者当中。”

   

Q4:作为编委,您对 Molecules 期刊的发展有何建议?

“‘分子’本身是化学术语,但实际却被化学、生物学、医学、物理学、材料学等等众多学科所广泛研究,很难将其限制在某个单一学科,或某几个学科中。期刊以‘Molecules’命名,天生具备发表以‘分子’为基础的交叉学科研究的条件。期刊在考虑 scope 时,不妨打破学科藩篱,将期刊 scope 定义为‘分子及其相关科学’,立足于‘分子’这一概念本身来划分 section,发文围绕着分子内、分子间相互作用、超分子、化学键及其转化过程等方向都是很合理的,或许会更能适应当下各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融合的科学研究模式和成果发表需求。”

“作为一个综合性化学或者‘分子相关科学’期刊来讲,很容易面临发文主题和领域广泛、定位不清晰、‘广而不精’的问题,给同行一种有期刊,无特色的印象。建议 Molecules 在期刊发展的过程中,注意、重视这方面问题的梳理和建设,基于‘molecule’,即分子科学这一特色,在办刊的过程中挖掘与其它相关期刊不一样的优势领域,突出期刊的闪亮点,形成期刊品牌效应,‘脱颖而出’,从而能够让化学及分子相关的交叉领域研究学术圈中的学者在选择期刊投稿时,第一时间想到 Molecules。”

Screenshot_2.png

MDPI 为唐颐教授颁发编委证书

Molecules 期刊介绍 

主编:Thomas J. Schmidt, University of Münster, Germany

期刊发表化学各学科领域的基础、应用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的原创性、首创性成果,主题涵盖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分析化学、应用化学、天然产物化学、食品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计算与理论化学、光电化学、交叉化学、绿色化学等。目前已被SCIE (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MEDLINE、PMC、Reaxys、Embase、CaPlus/SciFinder等数据库收录。

2022 Impact Factor:4.6 (JCR Q2*)

2022 CiteScore:6.7 

Time to First Decision:14.6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4 Days

*JCR Q2 at "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 and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516770-1428094.html

上一篇:CivilEng 期刊正式被 ESCI 收录 | MDPI News
下一篇:色彩科研 | 跟着 MDPI 轻松 get 论文插图中的多巴胺配色
收藏 IP: 116.211.5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