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学习漫谈(70):论文答辩要领 精选

已有 10206 次阅读 2012-6-12 06:48 |个人分类:寄语学子|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论文答辩, 要领, 学习漫谈

学位论文答辩是研究生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每年到这个时候,在高校里总会看到“答辩高潮”,六月上旬,我就参加了七位研究生的答辩会(包括自己的一名博士生的答辩),本周还有三场答辩。近二三十年来,我参加了几百次研究生答辩,对于研究生如何应对答辩有一些想法,想写专文说说答辩技巧。周日以“论文答辩技巧”为关键词百度了一下,发现网上此类文章、资料比比皆是,似乎不需要我来叨舌了,于是,改变了主意,想与年轻的研究生朋友提纲挈领地谈谈答辩要领,总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十点:

1.        思想重视。寒窗二十载,最后到了论文答辩阶段,也就是到了对自己苦心孤诣倾心攻读的成果进行“总检阅”的时刻,思想上要充分重视自不待言。应该认识到,答辩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获得学位证书,而是要经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关键性的历练,使自己从此满怀信心迈向人生的更大“战场”。

2.        准备周全。答辩前要全方位地做好各种准备。首先,当然是“拿出一个好本子”,精心写好论文稿,通常至少三易其稿,我的几位研究生甚至八易其稿,尽可能做到无懈可击;其次,对自己的论文要点(特别是创新点)了然于胸;第三,精心搞定答辩的ppt稿,使其内容和形式臻于完美;最后,至少进行一次预答辩,让导师和同学评头论足,并吸纳他们的意见努力做好修改工作。

3.        心态平和。不少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朋友头一次经历这样的“大阵势”,心里难免紧张,应努力使心态平和下来。在师长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我已力所能及地做了精心准备,还怕什么?

4.        满怀激情。要做好任何有意义的事情都要有激情,论文答辩更应如此。自己把一段大好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篇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论题、所获得的成果(哪怕相当肤浅)应珍爱有加,努力把对它们的深情尽善尽美地表述出来。倒不需要过于慷慨激昂,至少应该激情满怀,充满自信地大声地说出来。

5.        面向受众。经常看到答辩的研究生要么盯着计算机,要么盯着大屏幕,老是把“后脑勺子”给受众看,实在要不得。在答辩的大部分时间里,要把目光坦诚平和地投向受众(特别是坐在前排的答辩委员),力争让他们较为轻松自在地听明白你的演讲。

6.        抓大放小。要知道,答辩会上的受众是内行的专家,你不必像上课那样原原本本讲述细节,而应把论文的立意、思路、方法和成果要点这些大方面讲清楚,尤其是把论文的创新性画龙点睛般烘托出来。最要不得的是讲什么“从公式(1)如此这般地推到公式(2),再这样那样地导出公式(3)”,这些细节论文上都写了,绝无必要繁琐地复述。我看到一些聪明的研究生把这类细节也做成片子,放在“谢谢”之后,以备回答提问之用,倒是有可取之处。

7.        条理清晰。一场答辩大致需要4050ppt稿,必须做到架构清晰、条理分明。对论文的研究意义仅需简述,因为答辩委员们对此清楚得很。要把论文框架讲明白,然后一一交代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言简意赅,娓娓道来,抓住受众。

8.        言辞得体。答辩时所用的言语必须得体,对研究成果要做客观的陈述,对其中的创新点不宜夸张。切忌“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忌用“填补空白”、“首次提出……”、“创造性地研究了……”的赞语,要夸奖,让答辩委员夸去,你可以最后“笑纳”。

9.        从容答问。对于答辩委员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事先考虑,最好模拟作答。要充分征询导师的意见。我一般会在研究生答辩前指出一些论文中的“软肋”和容易受到非难之处。对于论文评阅书上提出的问题更应做缜密的思考。有了一定的准备,就可以遇事不慌了。对于委员提出的问题要化“吃奶的力气”回答好,但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忌胡乱作答。

10.    感谢诚挚。答辩会上应对参加答辩的专家诚恳地表示感谢,还可利用机会感谢导师,但不要用听起来不舒服的“溢美之词”。

 

以上各点说得不一定准确全面,仅供研究生朋友们参考。

 

写于2012612日晨



研究生论文答辩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30732-581223.html

上一篇:周末闲话-18:傲骨与丹心
下一篇:科普新篇-2:马路上的力学(二)夺命的“西瓜炸弹”
收藏 IP: 58.37.120.*| 热度|

26 董焱章 丁大勇 赵斌 陈飞 郭战胜 何应林 肖振亚 吕喆 周素勤 黄湛 马春旺 单鹏辉 吕元媛 王继华 付志祥 康维钧 科马俊 吴斌 周真明 杨月琴 龙涛 cugb2010 rogerfederer ahsys Simon dreamworld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