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赵洪钧解《乾》卦

已有 522 次阅读 2024-5-6 10:23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洪鈞按:在此先要告訴讀者的是,《乾》卦與其餘六十三卦——特別是自《屯》卦開始的六十二卦結構不同。其餘六十二卦的結構是:卦形之後先列卦名和卦辭,緊接著是該卦的《彖》傳。其次是該卦的《象》傳,舊稱“大象”。再次是各卦的六爻辭,而且每爻辭下都附有該爻辭的《象》傳,舊稱“小象”。《乾》卦則不是這樣。她是卦形之後先列卦名、卦辭,接著是七爻辭。七爻辭下不見“小象”。《彖》傳居於七爻辭之後,接著是大《象》傳和《文言》傳。此後還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傳文。這些傳文連同《彖》傳、大《象》傳和《文言》傳,已經在上編第十節廓清了,故本節解《乾》、《坤》兩卦不再評說傳文。

古今《易》學家對本卦的解說,基本上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大多是謬說連篇,故洪鈞集全力並請教相關領域的專家,務求對這《易經》第一卦解說圓滿。在籌思和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得到南開大學余新忠教授的大力幫助,謹致謝意!

    1.經文全文

乾:元亨,利貞。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2.經文解說

2.1卦名解說

卦名:乾。

解說:《乾》原是八經卦之一,卦形是 。此卦形上下重疊,即《易經》的第一卦《乾》的卦形。《易經》這第一卦,何以取名“乾”,眾說不一。帛書《周易》的該卦取名“鍵”,足見直到漢初,這一卦還有不同的名稱。至於近代以來,著名的《易》學專家如何解此卦名。李鏡池先生認同聞一多先生《周易義證類纂》的考證結論,說“乾”指北斗。又說此卦主要談天,故取名“乾”。高亨先生《周易古經今注》的第三篇,名為《周易》卦名來歷表,卻說本卦取名“乾”而不取名“龍”,不可解。

洪鈞原以為,凡是八經卦卦形自身上下重疊者,均取八經卦之原名。試看六十四卦有《乾》《坤》《坎》《離》《震》《艮》《兌》《巽》,都是經卦自身上下重疊,即知這一取名規律,概莫能外。

然而,這一拙見還是不能回答,何以八經卦之首為《乾》。

《說文》:“乾,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也;倝(gan)聲。”有點難解的是,許慎沒有指出“乾”是卦名。須知他在解說“坤”字時,明確指出是卦名。故很可能直到東漢早期,傳本《易經》的第一卦還沒有定名“乾”。

《說文解字注》:“此乾字之本義也。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為卦名,而孔子釋之曰健也。健之義生於上出。上出為乾,下注則為濕。故乾與濕相對。俗別其音,古無是也。”段注的說法顯然不對。馬王堆帛書《易經》的此卦即取名“鍵”。

洪鈞按:關於《乾》卦之取名,孔穎達《周易正義》之說,略有可采。其說謂:

    《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積諸陽氣而成,故此卦六爻皆陽畫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謂之天,而謂之“乾”者,天者定體之名,“乾”者體用之稱。故《說卦》:“乾,健也。”言天之體,以健為用。聖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體,故名“乾”,不名天也。

至於八經卦是否曾經有過其他名稱,對看帛書《周易》,肯定是有過的。帛書《周易》的八經卦自身相重者依次是:《鍵》、《川》、《辰》、《根》、《贛》、《羅》、《奪》、《筭》可證。

看來還是應該接受聞一多先生之說:乾指北斗,本字或是斡。

讀者須知,北斗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和占星術中的地位很高,是可以代表天的。為證實此說,謹把舊作《內經時代》的有關內容扼要附在下面

北斗在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中是最重要的基礎。它是上天意志的代表。

北斗是北極星(又稱北辰或紫薇星)——天帝象徵的指揮棒。斗的運行決定著天地間的一切。

《漢書·天文志第六》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海。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

《淮南子··天文訓》說:“帝張四維,運之以斗……一歲而匝,終而復始。指寅,則萬物螾螾也……指卯,卯則茂茂然……指辰,辰則振之也……指巳,巳則生已定也。”總之,萬物都不敢不聽這個指揮棒指揮。

2.2卦辭解說

卦辭:元亨。利貞。

解說:大通。利兆。

就是非常通達,吉利之兆的意思。詳見上編第六節。

2.3爻辭解說

洪鈞按:以下七爻辭中,有五個“龍”字。由於對“龍”字解說不同,且不可調和,成為本卦的難解之處。高亨先生認為“龍”是兩棲動物。李鏡池先生認同聞一多《周易義證類纂》所考,謂“龍”乃龍星——東宮蒼龍之星,本卦取自星占。洪鈞以為,闻氏之說為是。以下解說本卦爻辭,即取此說。淺見以為,前人的解說均不如此說準確、貼切。如果說《易經》與科學有關,也只有理解本卦需要比較專業的天文學知識。故解說經文之前,先說一下古人觀測天象的時間規定。一般規定是從昏至旦。這是由於太陽太亮,白天看不到星斗。昏旦又稱“昏明刻”。昏指太陽落山后二刻半;旦指日出前二刻半。二刻半換算為現代時鐘時間為36分鐘。

為了理解以下拙解,還需要簡單交代一下龍星及其在天空出現的規律。

龍星又稱蒼龍或青龍,它不是一顆星,而是一群星。據《甘石星經》所載:“東方七宿,三十三星,七十五度,並中外宮輔座”。蒼龍包括七個星宿。即:宿(二顆)、亢宿(四顆)、氐宿(四顆)、房宿(四顆)、心宿(三顆)、尾宿(九顆)、箕宿(四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位於黃道和天赤道附近。

又請注意,以上所說幾顆都是指肉眼可見的。如果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就更多。比如氐宿可以增至三十顆。

這七宿組合的形狀近似龍,合稱蒼龍或青龍。二十八宿都是恒星,按說是不動的,只是由於地球自轉,龍星的視運動是每晝夜運行一周天。又由於地球一年中又圍繞太陽公轉一周,于是龍星的視運動又是每年運行一周天。故在不同時節,龍星在天空的方位不同。實際上,龍星(包括其它恒星)是逐日由東向西不斷移動的,只不過二十八宿居於黃道和天赤道附近,最容易看出其方位變化而已。不難想像,龍星潛入地下之後,還要逐日移動。這時的龍星白天在天空,除非日全食的時候,看不見龍星。

總之,從秋分到來年的春分,將近半年的時間,昏時看不到龍星的全部。而是在秋分後大約一個月的昏時,還能看到龍星的一部分。這是因為蒼龍七宿總宿度有75度。即這七宿在天空的跨度很大,不可能數日內都潛入地下。龍星在東方出現時,也是先看到龍頭(即角宿)。其他部分要在大約5小時左右,才能漸次出現在地平線之上。

春分時節的昏時,龍星的角宿首先出現于東南地平線附近的天空。這就是“春分而登天”。到了本年秋分時節的昏時,龍星出現在西南地平線附近。其中的角宿已經潛入地平線之下。這就是“秋分而潛淵”。故《說文》有:“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還需說明,《乾》卦涉及的天象,是西周時期乃至更早的天象,與今天所見天象略有不同。主要是龍星在東方出現的時間略為錯後了。其中的原因,只好請讀者參看比較專業的天文書了。

初九:潛龍,勿用。

潛龍:指冬至前後的昏時,看不到龍星因為這時的龍星早已潛入地平線之下,大體在下中天,故稱潛龍。

勿用:指不可施行,或不可有所舉措。勿:不要,别。《论语·雍也》:“虽欲勿用。”《說文》:“用,可施行也。”

全句是:龍星潛入地下,不可有所施行。

洪鈞按:經文中,凡單用“勿用”之處,即指“不可施行”或“不可有所舉措”。“勿用”前後有連帶語者,即指不利、不能、不要或不宜。比如,《屯》卦辭“勿用有攸往”,即不利遠行。所谓“不可施行”,不是说不能做任何事情,吃饭、穿衣、串门、聊天等是可施行的。不可施行的指占问的、比较大的事情。

洪鈞又按:為什麼潛龍就要勿用呢?這是因為這時正值隆冬時節,農業生產早就停止了,也不適於其他興作。那時的平民和奴隸,就像後來東北的農民一樣,都在家裡“貓冬”。朝廷和各級官員也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活動。甚至商業活動也停止了,故《復》卦《象》傳有:“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省方”指君王出巡視察地方。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見龍在田:指仲春時節的淩晨,龍星和天田星一起出現於天空。這就是“見龍在田”。

大人:指君主或權貴。

洪鈞按:何以把“大人”解為“權貴”,第九節附三已有說明。為了使讀者確信拙見,這裡不憚重複之嫌,再次簡單說明。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孔子出身於沒落的貴族,成年後曾經地位很高。能使他畏懼的人,必然是地位更高的人。故他所謂“大人”必然是最高統治集團中掌權的人。比如,他不大喜歡陽貨,卻不敢得罪他,就是因為陽貨權力很大,孔子不得不畏懼他。故《易經》所謂“大人”必然是權力很大、地位很高的人。故洪鈞把“大人”解為“君主或權貴”。

洪鈞又按:為什麼“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呢?這是因為耕種的時節到了,那時的主要經濟活動——農業生產就要忙碌了。朝廷和各級官員也會相應地忙碌。下級要逐級向上報告有關情況。最後會在朝廷匯總,于是“利見大人”。九五的“利見大人”與此類似。

全句是:龍星和天田星一起出現於天空,利於晉見君主或權貴。

洪鈞按:天田星又稱靈星,也是恒星。龍星與它的相對位置是基本不變的。從字面即可知道,它與農業有關。當它淩晨在東南天空出現時,古人要祭祀它。這是因為仲春正值耕種時節,祭祀它是為了祈求豐年。文獻中有關記載主要如下:

《星經》卷上:“天田二星,在角北,主天子畿內”。卷下:天田九星在牛東南,主畿內田苗之職。《史記·封禪書》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裴駰集解引三國魏張晏曰: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祥也,晨見而祭。

現代天文學認為,天田是中國古代星官,有2座,分別屬於二十八宿的角宿和牛宿。角宿的天田意為“天上的田”,位於現代星座劃分的室女座,含有2顆恒星。牛宿的天田意為“天子的田”,位於現代星座劃分的顯微鏡座和魔羯座。洪鈞以為,本爻所謂天田,應指屬於牛宿者。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君子:指奴隸主。

乾乾:敬慎、勤勉貌。

張衡《東都賦》:“勤屢省,懋乾乾。薛綜注:‘乾乾,敬也。’”

曹植《武帝誄》:“乾乾庶事,氣過方叔。”乾乾:敬慎,勤勉。

洪鈞按:《武帝誄》是曹植悼念曹操之作。《墨子·魯問》“誄者,道死人之志也。”曹操薨時還是魏王。曹植在誄中亦稱“我王”,故此誄的篇名曾經後人改動。

氣過方叔;指為國操勞的精神超過了方叔。方叔是周宣王的賢臣,先後奉命征伐淮夷,擊退北方少數民族獫狁的侵擾,又率兵車三千討伐不聽號令的楚國,建立了赫赫功勳,為周室中興的一大功臣。《詩經》有《采芑》、《方叔》兩篇詠之。

惕若:警惕的樣子。

厲:危險。情況嚴重。說見第七節。

全句是:奴隸主整天敬慎、勤勉,夜間也很警惕,雖然情況嚴重,卻無災患。

洪鈞按:以上拙解比較圓滿,卻應注意一個問題:就是本爻完全沒有提到龍,看起來與本卦其它爻辭很不一致。近讀陳久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感到有必要介紹其有關見解如下:

在《乾》卦七條爻辭中,六條都有物象。這些物象便是龍的不同方位。“九三”不言龍象而直述君子,這是較為特殊的。不過《乾》卦中的君子,就相當於龍。這是沒有什麼矛盾的。《詩經·小雅·蓼蕭》說:“既見君子,為龍為光。”就可以看出二者的關係。龍位相當於君子之位。“九三”時蒼龍正處於從地平線處上升的階段,正與君子為事業的成就而兢兢業業地奮斗相當。(陳久金 《周易·乾卦》六龍與季節的關係 載《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第6卷第3206213頁)

洪鈞按:陳先生的上述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說不清為什麼本爻沒有直接說龍。淺見以為,這主要是因為,古代天文學和占星術提供的關於龍星資料只有二分、二至的天象共四條;加上天田星一條夠了五;再加上“見群龍首”夠了六條。《乾》卦爻辭共七條,于是必然還有一條未能涉及龍,只好用上關於君子的這一條。不過說君子“就相當於龍”也不算很附會。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或:有時。范仲淹《岳陽樓記》:“或長煙一空。在淵:指秋分時節的昏時,龍星在西南地平線附近出現。其中的角宿(即龍頭)已經潛入地下,就像龍躍入深淵。這就是“或躍在淵”。

全句是:有時龍星躍入深淵,沒有災患。

洪鈞按:中國古代神話留有成語“日薄虞淵”。《太平禦覽》作“薄于虞淵。”虞淵是神話傳說中的日入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日入于虞淵”。可見,日入地下稱作入淵,故角宿入地亦可稱作“躍在淵”。

另據《晉書·天文志》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于是大地邊際之外,只能是淵。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飛龍在天:指夏至時節的昏時,龍星出現在南中天。這就是“飛龍在天”。

全句是:龍星飛躍于南中天時,利於晉見君主或權貴。

上九:亢龍有悔。

亢:高,極度,非常過甚。

亢龍:指夏至時節的昏時,龍星出現于南中天。其中的亢宿更是達到最高點。這就是亢龍。《禮記·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此後的龍星開始從南中天向西下降。

全句是:亢宿達到最高點,有悔恨。

洪鈞按:關於“亢龍有悔”《繫辭上》有解云:“「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此解把“亢龍”解為“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不合“亢龍”的原意。

洪鈞又按:“亢龍有悔”指亢星達到最高點,不能再上升了,該走下坡路了,也就是有點後悔了。故本書他處的“悔”字多解為“禍患”,只有少數幾條解作悔恨或後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用九:指占得《乾》卦六爻皆變,即《乾》卦變為《坤》卦。這時即用“用九”所系之辭來占斷,即吉。詳見第三節所引李鏡池和高亨先生的解說。

見群龍無首:指“角星在春分初昏時初見於東方,而在秋分初昏時必隱沒於西方,且大致與太陽相合。這是基本的天文常識。《禮記·月令》說:‘仲秋之月,日在角。’說的正是這種情況。角宿與太陽相合,隱沒不見,而蒼龍的其他部分在初昏時仍呈現在西方地平線以上。這正是蒼龍無首的星象。所謂‘群龍無首’,實際上就是龍體無首。《乾》卦中並未涉及數條龍,故此處的群龍實指龍體的各個部分。”(陳久金 《周易·乾卦》六龍與季節的關係 載《自然科學史研究》1987年第6卷第3206213頁)

洪鈞按:以上陳先生的見解,無懈可擊,卻要略為解釋。主要是:龍首指角宿。蒼龍在東方出現時,角宿在上。過了南中天,就角宿在下了。故秋分時節的昏時,角宿首先潛入地下,其他六個星宿還暫時在地平線之上,故出現了“群龍無首”的星象。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279293-1432843.html

上一篇:[转载]以“消渴”病为例探讨“态靶辨治”在《中医学》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篇:[转载]活血化瘀类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收藏 IP: 223.74.106.*| 热度|

2 武夷山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