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张碧英: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医国际教育的启示

已有 6829 次阅读 2019-3-9 13:2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早日中医教育, 临床用药, 基础理论 |文章来源:转载

张碧英. 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对中医国际教育的启示.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66):17-20

中医学是迄今保留最完整,并且仍然在医疗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传统医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在世界传统医学中,日本是除中国外使用中医药最早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医走向世界进程的加快,我国与日本在中医药教育方面的交流也在不断扩大与深入,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分析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医国际教育或许会带来良好的启示。

1 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

1.1 日本中医教育概况 中医药学进入日本的确切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 5 世纪由朝鲜传入,成为日本汉方医学的起源。汉方医学作为日本的传统医学,又称为“东洋医学”,其所用药物称为“汉方药”或“汉药”。汉方医学虽然在日本历经数百年的改良,加入了自身研究的重点,从名称到内涵也不断体现日益本土化的转变,但从历史上看,汉方医学是古代中医学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的,而且其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临床应用等,也与中医学基本一致。因此,也可视其为日本化的中医学。

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有很长的历史。江户时代的汉方医学教育主要是模仿、学习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 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医学的发展逐渐昌盛,日本政府规定从事汉方医者必须要学习西医学,通过国家西医科目考试合格后才能开业,而且强令废止了汉方医学教育,中医学校也被取消。其后,医学全盘西化的弊端逐渐显现,直至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的汉方医学才开始复兴,但仍以师承教育和民间团体教育作为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70 年代以后,日本出现了各种专门的汉方研究机构( 如 北里研究所附属东洋医学研究所等) ,有 40 余所公立或私立药科大学、医科大学设立了专门的生药研究部门,20余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汉方医学研究所。

随着汉方医学的再度兴起,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日本开始有正规的中医药、针灸等传统医学教育。以专科教育为主,相继建立了一批中医专门学校,如针灸专门学校、柔道整复专门学校等,还开办了四年制的针灸专科大学。进入新世纪后,日本汉方医学又有了新的发展1]2001 年和 2002 年分别在医学和药学“教育核心课程设置”中加入了汉方教育,使汉方教育正式步入日本高等医学教育的殿堂,在大学教学中增设传统医药学教育课程的医科大学、齿科大学、药科大学也明显增多 2004 年日本文部、科学部宣布从 2006 年起将《中医学概论》列入全国 80所专业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必修科,作为日本医生临床实践考试科目之一,并从 2008 年起纳入日本医生资格考试的试题范围。

近年来,日本多数的医科大学中设置了传统医学临床研究部门 现在日本有 1 所针灸大学,96 所针灸专门学校,167 所柔道整复专门学校。还有一些民间汉方医药学校,这些民间中医学校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却代表着未来日本传统医学教育的趋势。

除此之外,讲习班、继续教育班、自学,以及一些大学组织的研究会等方式也是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在教育内容方面,汉方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和汉药概论》,并将经典作为教学第一源泉,几乎所有的汉方医学教育机构设置的课程内均有《黄帝内经素问概论》及《伤寒论》2]。在专业设置上,至今还没有专门的汉方医学专业,只是医学部、药学部学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程,但医科大学和药科大学的传统医学的教学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医科大学的教育内容多以汉方的基础理论和汉方临床实践为主,而药科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以对处方的临床应用以及汉药学和生药学的特性、生药的炮制、药性及药味为主。最近数年来,齿科大学加强了传统医药学的教育科目,但其内容偏重于针刺镇痛、针刺麻醉的理论与实践。

1.2 日本中医教育存在的问题 汉方医学传入日本虽然较早,但在近代却没有正规的高等学校教育,不能纳入日本的系统医学教育,这严重影响了中医学在日本的发展。历史上汉方医学曾经也一度是日本的主流医学,但在今天却不能成为主流,只是一种替代疗法,还不能跻身治疗领域,这些情况无不与日本没有正规的中医教育高等学校有关。

1.2.1 轻视理论基础 日本医家因受汉语水平的限制,难以理解中医药学的内涵3]。因此,可能由于国情、文化等的差异,其对中医经典著作的认识与我们有明显的不同,汉方医学往往注重于实用性。

自中医药文化传入日本开始,日本医家就比较偏重于治疗经验的吸收,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汉方医药发展的一千多年间始终未能摆脱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不少汉方医药史上颇有影响的医家在其传世之作中均无脏腑、经络等理论的论述,而专以各类疾病的治疗为主要内容,给汉方医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而且汉方医学由于没有正规的高等院校教育,缺乏体系化的教育,缺乏统一的教材,使基本概念和理论缺乏统一见解,基础概念的混乱现象时时可见。所以要想使日本汉方更好地发展,提高汉方教育水平,加强汉方的体系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一环。

1.2.2 师资队伍匮乏 随着汉方医学的普及与发展,欲实施传统医学教育的大学渐渐增多,但由于师资匮乏,无法开展。具有理论、临床、教学三方面才能的汉方医很少,中青年人更少。现在从事传统医学教育者中,很少有同时从事科研、临床、教学的。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如不把传统医学教育正式化,不设置正规的高等汉方医学教育院校,很难提高师资的水平和层次,这种现象还将会持续下去。

1.2.3 中医思维意识薄弱 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就忽视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教授,忽视对临床医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导致临床医生缺乏中医理论知识与中医思维,一味以西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药理学知识来应用中药,变成了古典方与百病对应的“方证对应、随证治疗、按病名处方”4]。许多具有和汉药( 相当于中药) 处方权的医生根本没有“证”的概念,虽然以“方证对应”作为临床基本思维模式,他们所谓的“证”与中医固有的“证”的内涵不完全相同,不包含任何病因病机成分,只是症状或一组症状集合的“症候群”。缺“辨证论治”的意识,将中医临床治疗学精髓“辨证论治”变为“辨病论治”,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疗效,影响了汉方医学的发展。

1.2.4 过度强调汉方西化 日本汉方以西医学为本位兼用汉方药的现象相当严重,这与缺乏正规的汉方教育和过度西式化的汉方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5]。虽然汉方医学教育在不断发展,但实际上传统医学教育可以理解为是日本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汉方治疗只作为一个分支存在于现代医学治疗中。因此,多数医生在临床中是按照西医的模式、思维方法在运用中药,如 肝炎即投小柴胡汤、贫血即投当归芍药散、肠手术后即投大建中汤等等,这种“方病相对”式的汉药西用倾向比较严重,这无疑是轻视汉方医学理论体系建设、以西医理论指导汉方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2 对中医国际教育的启示

30 多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对外短期国际教育为世界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 6 000 名外国进修生,为中医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现今中医逐渐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中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但中医药在每个国家的传播特点和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分析和了解日本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对面向日本的中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进一步搞好中医国际教育亦会提供不少有益的启示。

2.1 加强海外合作办学力度,培养高层次的“洋中医” 中医学教育在我国经过多年的不断摸索与创新,教学模式多种多样,课程体系日臻完善。近年来,随着中日两国在中医领域中的交流不断深入,明显带动了日本的汉方医学教育,其教学规模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学校开设汉方医学课程,中医教育在日本已逐成规模,中医药、针灸等专门院校已陆续建成,各种汉方医学教育的框架也基本构筑。但他们缺乏师资力量与课程体系,我们以这些需求为契机,可加强与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各种短期中医药、针灸、推拿等培训班根据日本中医“高等教育少,专科教育多”的特点,与日本中医类专门学校、大学等合作举办“专升本”班、本科班、研究生课程班等争取与日本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医学部、医学院校,或有一定规模的中医药院校合作,通过设计相关中医药课程模块,适应综合性大学医学部的学生以及中医药从业者继续教育的需要,为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

2.2 设置中医理论与临床专门课程,重视中医思维意识的培养 日本的中医教育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人才,而是为了使一部分在籍的医学、药学学生和正在临床中运用汉方药的医师和药剂师能在适当范围内正确运用传统医药疗法。从中医学的观点看,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根源于中医学对生命和疾病的理性认识,中医学的应用知识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直接延伸与运用。对中医教育而言,其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与文化内涵,努力继承它的精华,确保学生能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其未来的临床实践。根据日本汉方医学中医基础理论薄弱,轻辨证论治,偏重实用的“方证对应、随证治疗、按病名处方”的现状,可以设计“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辨证论治”的专门课程模块,推荐到日本综合性大学医学部、大学组织的中医研究会、汉方医学学术组织的教育培训机构,还可开设中医文化班,从中国文化着手进入到中医,由浅入深,以期加强中医思维意识的培养。

2.3 举办中医课程教师进修班,打造高水平的中医师资队伍 在日本针灸专科学校任教的老师,通过国家考试拿到针灸师资格证书后,再经过教师培养班二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担任教师,基本上是针灸学校本土培养的,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思维意识相对薄弱。在日本国立或公立医科大学里,尽管中医药教育属于选修课,但教师水平应当是相对较高的,按中国医学界的话来说都是“西学中”出身,首先是受过良好的西医教育,同时基本都有在中国的中医院校留学或短期考察的经历。但是“西学中”的教育背景,再加上文化背景的差异,很多课程就讲授不出中医的精髓,显不出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甚至有时会完全被西医思维束缚。由此,我们可以与日本中医类专门学校,以及大学相关部门合作举办汉方、针灸等中医相关课程的教师进修班,从中医基础理论入手,开展系统的中医教育,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养成,举办专题讲座,共同培养高水平的中医教育师资队伍。

2.4 开展古医籍文献的合作研究,提高中医药的临床诊治水平 中国的传统医学教育特别重视经典著作的学习,这是我们的优点。医史文献古籍的学习、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在中医药学交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年代里,大量中国中医古籍传到日本,有的中医药古籍在我国已遗失,但在日本还有版本保存。现在日本汉方医籍的藏书量仅次于中国,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临证各科医书及较多的本草学著作,这也无疑体现了日本汉方医学重视临床实际运用、注重总结提高临床实践经验的特点。

中日中医教育界对一部古籍的理解是不完全一样的,在翻译整理的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阅读心得。面对数量庞大的日藏古医籍,今后中日两国中医教育界可以加强合作,根据中国重视中医文化、中医理论的特点,日本重视临床实际运用、临床实践经验的特点,进一步探讨怎样提高对古医籍文献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定期举办中医药古籍文献翻译研讨会,举办各种专题学习研究会。通过双方合作交流对古医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取长补短,可以从传统医学教育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追踪了解两国间传统医学交流的轨迹,揭示中日两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渊源和密切关系,加深各自对中医理论及文化的思考理解,共同提高中医药的临床诊治水平。

2.5 利用“以教带药”的契机,加强与学术团体的合作交流 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是“以教带药”,即以中医药的培训来带动中医药产品的销售,通过成立中医药研究会,大量培训研究会会员店中的药剂师,由药剂师向公众讲授和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理念,促进中药在日本的市场销售6]。目前,日本有 217种汉方药处方被纳入日本医疗保险体系,240 种OTC 中药可以在药店销售,并有望增至 300 种。但由于医师处方用的中国汉方药不多,而且有权使用中国汉方药的医师和药剂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中医药教育,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教育市场。我们可以通过与日本汉方医学学术团体的合作交流,开展中医教育培训,举办各种长期、短期培训班,传播汉方医学知识,保持中医特色,带动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适时举办中医教育研讨会,为中日两国的中医学者搭建一个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理解,开展学术争鸣,把历史与现实重新接续起来。

2.6 推广各种中医药资格考试,“以考带教”促进与教育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世界中医药学会在日本推广了国际中医师考试,上海中医药大学推出了推拿职业技能考试,这是更深层次的中医药的传播。通过参加中医药知识的系统学习,考前培训和考试,使这些参加考试人员的中医药知识更系统、更全面,在专业技能上得到更大提高,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推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中医教育合作要着眼世界、着眼发展,作好战略设计和长远规划 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两国人民对医疗与文化的需求,重视人才培养及文献研究的合作,加强临床教学与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共同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以利于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丹溪,田丁.日本医学院校的汉方教育[J].家庭中医药,2011,7(7) 19-20.

2]苏颖,张学兵.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 144-146.

3]裘索.日本汉方医药学的兴衰对我国中医药及其现代化的启示[J].中医药学刊,2005,23(5) 874-875.

4]岩崎学,傅延龄.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指导模式的变化对中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医研究,2011,5(5) 9-10.

5]李浩娜,马承严.日本汉方医药的历史教训与中医药现代化问题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  6-7.

[6]海外中医药动态.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现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4) 356.



思考中医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279293-1166583.html

上一篇:《范式变迁——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分野与交汇》札记(25)
下一篇:[清]聂文运:马坪聂氏祠堂碑记(随州碑刻)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2 郑永军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