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ther8的个人博客分享 /u/Brother8

博文

“金刚佛”与“楞严佛”的对比

已有 472 次阅读 2024-4-26 10:49 |系统分类:老挝黄金赌场

如果除去一些神话故事和人物,《金刚经》与《楞严经》这类对话体经书,完全可以当做哲学书籍来阅读。可以一览千年之前人们对世界和精神两大世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的深刻思考。很明显,由于缺乏应有的科技知识,我们会发现,越往极限思考,其模型就越有道理。但是,越具象化,就会出现逻辑问题。

阅读并和“意识类”书籍进行对话,最怕失去自我,读哪本书,都觉得其思想正确。其实,每本书,每个思想都有其自洽体系,自我论证。思维绕进去,就会顺着其思路进行循环。对于这种带有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的精神,其实符合《金钢经》里面的佛法大义,不要完全信奉经典。

佛经确实高深。其逻辑相当自洽,构建了除了人类世界以外的一整套生命循环体系。我很赞赏这个循环概念。现代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类依据科学,重新厘定了世界各个系统的循环关系,从人体内部的循环,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以及大到宇宙的宏观尺度循环。人类特有的意识,则是嫁接到这套循环体系中,通过各种波动脉冲的形式进行交流。至于眼睛、大脑等器官都是其依托的载体,而非意识本身。意识是无法称重的能量流,脑电波能被测量,意识信息甚至能被离散化记录下来,形成数字意识。只要不要求分辨率,以后完全可以满足人类恢复意识的需求。就如同相片一样。只要像素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模拟记录色彩的世界。

《金刚经》中的主要逻辑是否定之否定,按照这个逻辑可以进行无限推理,得出了无穷大和无穷小的境界。当分割到极限时,抛弃了已知的物质形态(相),最终剩下非形态世界。但是这个不是完全“空”和虚无的世界。这个概念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真空,其实真空中也蕴含着无穷的能量。从这点来说,《金刚经》的概念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如果能把现代观测一起搬回释迦摩尼的时代,他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伟大的科学家。把他一些依托逻辑哲学进行的推演结果,变成有科学观测支撑的事实。

《金刚经》当然不是一本根据科学思维来构建的书,但是自成体系。当观察到现世有些好人没好报,坏人却享福的现象,佛祖提出了几世轮回的思路。这种人生观,就其思维上来讲,和地心说一样,具有时代科学性。其目的是用一个模型来解释一些现象,人类思维探索的伟大性就在于此,一直想解开世界运行的奥妙。通过轮回模型,我们可以得知。这辈子当好人还在受苦,是因为在上一世的孽还没有还完。如果这世努力还完,下辈子就可以过上好日子。这个模型相当自洽,其好处在于给底层群众一个生活的希望。

这种思维方式,我非常欣赏。把生命放在一个连续波动之中,而不只是关心这一世的短暂经历。现代人缺乏这种思维方式,及时享乐,挥霍无度,通过生产力的提高无限去索取资源,打破自然平衡,这值得现代人反思。

总的说来,佛与须菩提在《金刚经》里面的表现,属于大智慧者。考虑的都是宇宙运行的大规律,虽然深奥,但是模型自洽。

经书之间也有特色和高低之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横向对比。当我们阅读《楞严经》,比如第一卷时,感觉就像读了《红楼梦》的前80回和后40回,即刻体验出其明显的不同。这不是文字和翻译的问题,时代不完全相同,译者也不一样,文字风格不完全一样,这可以理解。但是,其反应的思想模式和思维逻辑,这个不是文字所能掩盖的。

具体而言,《金刚经》和《楞严经》中的两个佛祖,仿佛是两个人。思维逻辑完全不同。《金刚经》中的佛,循循善诱,很谦虚。时刻告诉须菩提,他说的话也不能百分百当成真理—真正的佛法。一切需要去主动修行和品位,努力提升。别人告知的,都已经变了味道。而在《楞严经》中的佛,逻辑更加细腻,偏重一些细节,缺乏《金刚经》中的风度和大智慧。

我可以想象一个场景,让《金刚经》的佛和《楞严经》中的佛进行对话,会是什么状态。

在《楞严经》开篇就讲述了佛解救啊难,和须菩提的对话一样,逐层讨论心与眼的问题。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眼睛通过神经和大脑连载一起,形成一个体系,眼睛就是探测器(Sensor),大脑则是信息处理场所。通过二者有机协调,让我们“看见了东西”。在佛的时代,人们当然没有这种知识。过去都是用“心”来达标思维场所。于是,佛就提出,如果心能看见,那么应该首先看到周边的五脏六腑。实际情况是,我们自己确实只能看到外界,而不能看见内部。其实,这种争论看似很有逻辑,很多时候其依托的是一类比喻,用科学的思维来评判,属于偷换概念。很多体系完全不同,不能进行真正的概念衔接,很多时候,就变成了狡辩。这种完全依托各种类比进行的说教,其实就中了《金刚经》中所提的“着相”。

物质世界的无限大和无限小,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看来古人老早就有了认知。太极图是我非常推崇的一张科学图。最近发现的量子纠缠图居然和太极图长得一模一样。正反两面,在极限处又会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整体循环,生生不息。其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基本原理,如果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思维和处世中,基本上可以达到大智慧水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冬天已到,春天还远吗?等等,都是这种思维的派生品。

穿越大千世界的迷雾,去思考大智慧,通过综合《金刚经》和《楞严经》找成佛的思路,我们可以进行另外一种思维迭代。比如,“见”,所见并非所实。我们需要一种更高端的“见”来指导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直接见”,我们称之为“见见”。如果像梦中梦一样,思考到“见见见”这个维度时,更高深的理论就出现了。其实,一般人的思维在于“见”,智者在于“见见”,大智慧者,达到“见见见”。

以此类推,我们可以有“智智、聪聪、心心、丹丹、硕硕、慧慧、简简、博博、晶晶、言言、旺旺、绪绪”等等。这些大智慧需要我们进行新的思考。和拥有这些智慧的智慧者行走于人间,互相碰撞,在普通人的世界维度里,构建出一个新维度。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1057014-1431505.html

上一篇:读《金刚经》与古人对话
下一篇:由《心经》到佛教的发展
收藏 IP: 183.9.75.*| 热度|

2 王安良 段含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21: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