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u/zhenma

博文

写博客和报刊文章,一路走来 精选

已有 6879 次阅读 2023-3-8 20:00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发表-70909.jpg

[马臻在科学网原创首发]

我从2000年开始写网文,至今已经有23年了。刚开始写的时候,觉得网文发表挺快的,并且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也能直观地看到点击量的增加,这使我很有一种成就感。那时候,我是nobody,没有人管我,没有人对我说写网文不好。但是写得多了,自己也找到了教职,就有周围的同事和亲戚觉得难以理解——写网文不能挣钱,也有潜在的风险,并且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然而,我想说:写文章(无论是网文还是报刊文章)是自己情感的一种寄托,是梳理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也是自己和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当一个写作爱好者坐在电脑屏幕前面写文章,他是安静的,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状态。这种感觉非常好。

当在网上发了很多文章之后,我就想:能不能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但在报刊发文是艰难的。刚开始,我投的稿子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后来,我体会到:一个作者得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内容)和文体。比较适合我写的包括两块内容:1)研究生读研的指导;2)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比较适合我的文体包括:1)经历型文章;2)经验介绍型文章;3)教育述评。而如果我写散文投都市报副刊,那是很难中的。

我还进一步理解到:好的文章要有通透感、立体感。

首先,写作时要增加对“上下文”的“通透感”。就是写一篇文章,不能浮光掠影、道听途说,而要有作者在一线的“浸润”。既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又需要有亲身的实践,还需要了解别人怎么说,这样才能把一个现象说透。高教界有很多话题都可以写,比如专硕和学硕的区别、大学生因“二战”考研而影响就业、导师和研究生围绕着科研进度和论文发表产生龃龉。在这一点(在高教界有亲身经历并理解更深)上,大学教授和记者相比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不是每个教授都擅长写报刊文章。

这就带来第二个单词——文章的“立体感”。很多一般的文章都是平铺直述,或者只是呈现一面之词,而且篇幅也比较短(千把字)。然而,一篇好的网文或者报刊文章有一定的篇幅,一般在2000-3600字。好的文章在内容和写作方面具有“立体感”,就是一篇文章具有三个小标题,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分析;在具体的写作中,不是呈现一面之词,而是也写出了别人怎么说、怎么认为。这样的话,文章就更加有味道。

好的文章,要胸怀天下。胸怀天下,就是要跳脱自己周围的“一亩田三分地”,看到更加广阔的天空。要像天花板上的壁虎那样看本单位发生的事;要像盘旋于城市上空的无人机那样,俯瞰这个世界。

mmexport1643635789852.jpg

胸怀不仅仅意味着视角的大,而且意味着格局的高。格局高就是:写作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益,也不是给本单位写表扬信,而是告诉大家事物本来的面目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问题,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喜欢看文章的是针对教育界的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讲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好的文章,还要“接地气”,就是:1)文章要根植于现实,让人有种真实的感觉甚至画面感、现场感;2)要用读者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写文章。不要写得硬邦邦,不要太抽象,而要打比方、举例子,使得抽象和形象相结合。

为此,就要学习新闻写作的书籍,并通过一次次的写作和投稿的实践来提高自己。

最后,说说写作和从事本职工作的关系。大学教师需要非常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说和写的能力。从事教育写作,反映出大学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反映出写作者善于总结、勤于思考。而且,发表的文章是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结晶,也能够作为教学资料和申请教改项目的前期积累。像我自己,就在指导研究生、讲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之余,把讲话和思考的内容以及一些经历整理成文,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报刊和文集发表通俗文章200多篇。这些积累,也使我获得了一些教学项目,成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我讲授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也成为了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在2020年7月成为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

可以说,写文章和生活、工作相辅相成。生活、工作为写文章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厚的积累。通过自己实践、参加各种座谈会、听别人怎么说、学习写作网课和人文社科的网课,能够使自己有更多的素材,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也更全面和深刻,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更有“通透感”。反过来,写文章使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有意义。

回顾写文章、发文章的经历,看似东一篇、西一篇地发表着文章,零打碎敲,但时间长了,也能把做过的事情连成一条线,形成体系和板块。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停地积累,总能收获一些东西。

附:获得的和写作相关的奖项和荣誉

【2011】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教育求学组优秀博客大奖(马博士-马臻-科学网)

【2011】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海外观察组优秀博文大奖(《谈谈在美国读研的科研情况》)

【2011】第二届全国科学博客大赛入围博文纪念奖(《我所经历的一种美国博士生培养方式》)

【2011】第三届中国科技馆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纪念奖(《写博客成了栏目主持人》)

【2014】《科技导报》2013年度优秀栏目主持人

【2018】复旦大学六届五次教代会优秀提案奖三等奖(《关于加强校报建设的提案》)

【2018】首届九三教育论坛征文一等奖(《研究生培养和大学教师发展的几个问题》)

【2018】复旦大学2018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三等奖(《做科研的难点和乐趣》)

【2019】复旦大学2019年度校园网络文化作品网文类一等奖(《全面把握、因势利导:辩证地看待高校“网红教师”现象》)

【2019】复旦大学2019年度最受欢迎教师运营新媒体(马臻的博客)

【2020】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思想政治建设暨宣传骨干网络培训班优秀学员

【2020】2020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

【2020】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2019-2020)

【2021】2021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特色工作法案例”类征文二等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机制建设》)

【2021】第二届九三教育论坛征文二等奖(《全面把握、因势利导:辩证地看待高校“网红教师”现象》)

【2022】2021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特邀撰稿人

【2022】2022年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务实”类工作案例三等奖(《“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程建设》)

【2023】2022年《中国研究生》杂志优秀撰稿人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71964-1379493.html

上一篇:科学科普科幻不能混淆,但可结合
下一篇:再谈大学教师的时间管理
收藏 IP: 101.87.214.*| 热度|

23 张学文 郁志勇 邝宏达 李东风 李升伟 吴斌 周忠浩 褚海亮 谌群芳 王德华 刘立 郑永军 宁利中 何应林 王启云 胡泽春 孙颉 刘建兴 汪育才 贾玉玺 冯兆东 葛素红 guest98630832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