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u/BMK

博文

“保训”释疑

已有 606 次阅读 2024-4-10 12:11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按语】本文原刊《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保 训”释 疑

姚小鸥

摘要:“清华简”中首先公布的是《保训》篇。 这是一篇内容类似《尚书》的珍贵历史文献。李学勤先生有关《保训》的文章发表后,有人对该篇命名提出疑问,并疑及周文王是否有遗训的问题。本文引用《尚书》及多种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证明周文王有遗训是不争之事实;并从周代礼制和“名从主人”的传统出发,论证《保训》命名并无不当。

 

关键词:保训  清华简  遗训  名从主人

 

  2008121日,《光明日报》第12版(国学版)发表李学勤先生《初识清华简》一文,披露了有关清华大学古代简帛保护与研究中心入藏的战国竹简的若干信息,引起学术界的关注。2009413日,李学勤、赵平安两先生分别在《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周文王遗言》与《〈保训〉的性质和结构》两文,拉开了清华简研究的序幕。之后,学者们就李学勤等先生文章中所引用的清华简《保训》篇的部分内容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进行讨论。

  20095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刊登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对清华简本身及李学勤先生等人的文章分别提出疑问,其中包括对篇题“保训”的质疑。

  姜广辉先生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家,曾积极参与出土文献如《郭店楚简》的研究,在出土文献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保训〉十疑》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又非常尖锐,所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值得人们认真思考和回应。

  2009528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王连龙先生《对〈《保训》“十疑”〉一文的几点释疑》一文,作者试图“通过论述《保训》与《逸周书》的关系,对《保训》篇研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也对姜广辉先生《〈保训〉“十疑”》一文的若干疑问提出几点不同看法”。王连龙先生的文章结合《逸周书》,从十个方面对姜先生的质疑作出了解答,具体而细致。然而我们认为,结合其他传世文献如《春秋》经传和《尚书》的《顾命》等篇,还可以对姜先生的质疑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王连龙先生文章中的第二个子目是《关于〈保训〉的篇名》,其内容主要是回应姜广辉先生“此篇以题为‘宝训’为宜。似不应题为‘保训’”一说。王先生说:

 

在金文及《尚书》等传世文献中,“保”读为“宝”的现象常见,所以,《说文人部》王筠句读云:“古文、钟鼎文‘宝’字亦作‘保’。”就《保训》篇而言,其属于“书”类体裁。“书”类文献的命名主要是属意于篇章主旨。通常在具体形式上,这类篇名的后一部分代表篇章体裁,前一部分则表示这类体裁的发出者、地点及主旨。而《保训》篇主要讲文王训诫太子发遵行“中”道,以保周祀。所以,李学勤先生试题为《保训》。另外,“保”字用于篇章命名并不是没有先例,《逸周书》就有《保开》篇及《酆保》篇。而且,在《文儆》、《文传》所载文王遗训中,就明确提出“惧后祀之无保”及“我所保与我所守,传之子孙”。显然,就这个角度来看,《保训》篇命名并无不适之处。

 

我们认为,王先生上引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保训》的命篇缘由。第一个方面的论述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有进一步伸说的余地,而第二个方面虽有一定道理却与第一个方面相冲突,似值得作进一步的考证。

 

正如王先生文章所指出的,传世文献中“保”读为“宝”的现象常见。前代学者对此有所讨论。《春秋·庄六年》“冬,齐人来归卫俘。”《杜注》:“《公羊》、《穀梁》经传皆言“卫宝”,此传亦言“宝”。唯此经言“俘”,疑经误。俘,囚也。” 孔颖达《正义》:

 

《释例》曰:“‘齐人来归卫宝’,《公羊》、《梁》经传及左氏传皆同。唯左氏经独言‘卫俘’,考三家经传有六,而其五皆言‘宝’,此必左氏经之独误也。案《说文》‘保,从人,省声。古文(本博按:此字同前图版字)不省’。然则古字通用‘宝’,或作‘(本博按:此字同前图版字)字,[引者按:“作”字原脱,据阮元校记补]与‘俘’相似,故误作‘俘’耳。”杜既以为误,而又解俘为囚,是其不敢正决,故且从之。

收藏 IP: 106.39.91.*| 热度|

7 刘进平 宁利中 尤明庆 王安良 杨正瓴 刘炜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2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