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从我在核结构领域的研究经验,来说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的层面 精选

已有 5255 次阅读 2023-3-13 20:14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老挝黄金赌场

    2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考研成绩,我开始系统的学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大学知识,并且开始学习曾谨言老师的下册量子力学。考研的时候,我报了核结构的方向,当然我不知道核结构究竟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我的硕士老师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我选择它仅仅是因为我喜欢量子,我觉得最微观的领域一定会研究量子力学。

    这是一个奇妙的开始。读上研究生以后,我才知道自己跳进了一个大坑里。我在本科的时候,读的科普是关于粒子物理和广义相对论的,结果最后自己却选择了核结构,而且和量子实际上没什么太多的关系。这个领域没有太多的趣味,而且很难做研究。如果是粒子物理或者广义相对论,我可能早就已经成了文章发表小能手了。现在想来,一切都是命吧。

    我老师给我的方向是研究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而我要做的,是先编一个程序!我要先编一个计算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程序!1975年,Arima和Ichello提出了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随后就有人已经编了计算的程序,而我在快要过去30年的时间后再编一个程序!

    那个时候的自己,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形容发生的事情。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别人已经编完了程序,而我还要再编一个?后来我知道,因为采用对角化的基矢不一样,但是算的东西不还是那个哈密顿量么?

    我对于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了解,是从编程序开始的,等我编好了,算了初步的结果,我的硕士就结束了。为了编程序,我的头疼病也发作了,身体也越来越不好。然后呢,我也断了我要直接读博的心思,来通化师范学院工作了。我的科学研究生涯就快速的惨淡收场了。我的硕士老师后来夸奖我,我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因为我编了一个程序,这个贡献别人是认可的。但是我什么都没得到。研究不同的领域,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科学研究。

    我不知道我的硕士工作算不算是很奇特的,只是后来的阅历越来越多,我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开端。基本上就是断了可能的经历。因为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虽然很流行,但是它实在比较简单,能做的已经很少了。最近这几年,这个领域几乎已经很少有工作出来了。当然,意外总会发生,我们提出了新模型,也提出了新想法。而这种变化,已经快20年过去了。

    现在很多人,都说要做基础研究,要十年磨一剑,要做从0到1的研究,问题是如果你知道需要耗费20年,你真的愿意么?我肯定不愿意,我也不会让我的学生来做。事实是,机缘巧合,命中注定,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很多的事情都是无奈的结果。

    在这里,就涉及到了科学研究的一些本质性的东西。我的硕士阶段就是在编程序,然后就工作了。问题就在这里了,当我工作以后,的确心有不甘,所以就接着继续编程序,编了更多的程序。我没有用已经有的程序做文章,而是想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

    科学研究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常规研究,在这里就是在已经有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的框架下做文章,一个是不走寻常路,实际上也是不知道会做什么。那个时候的自己,终归有一些理想,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我从14岁的时候,就希望自己做物理学研究。所以虽然硕士的研究看起来没什么希望,还是没有放下。

    我想找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不是想着发一些文章。如果我知道,现实中的人喜欢看已经有的东西,我可能也不会这么做。我想做一些新的东西,结果被现实撞的头破血流,一无所有。我认为新的东西会更重要,会让别人更喜欢,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对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出现了不一样的看法。很多人沉浸这这个模型的各种结论之中。而对于我来说,这个模型是解释原子核的集体激发模式的,如果它是正确的,就应该能解释各种激发模式。应该会有一些奇特的模式,老的模型可能不一定好使。我想看看新的东西,是不是能给出不一样的东西。

     这就是一种信仰。做科学研究,不一定一定会做出好的东西,但是要想做出好的东西,你就必须下沉到更一般的看法中去,下沉到研究的底层上。后来我读费曼的传记,我才意识到这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而我在无意之中走上了这条路。

     Fortunato等人在201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那个时候我已经去读博士了,研究量子了,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作。实际上,他们研究的哈密顿量,正是我前些年一直在研究的,但是我终归没有找到正确的切入点,最后一切化为乌有。未知的东西,你很难知道该怎么研究它。而我那时候还很年轻,没有多少经验。

     等我博士结束了,再回到核结构,所有的一切都变了。以前不明确的东西,突然在自己眼前打开了通向新世界的大门,我终于窥径得入,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奇特的旅行,充满着困惑、悲伤、绝望。我很感谢命运,终究赐予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走上一条无人之路,可能一生都无所获。对于未知的,谁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在无意之间,走上了一条无人之路,你一定要确保自己是否正在从最底层的逻辑中向前使劲,如果不是,那可能就是一条死路。当然,每个人的经历可能都是不同的。

     科学是一种信仰。在很多年,我都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能干什么,仅仅是守着内心的一熄火光,因为不甘心,所以一直往前走。而最终,找到了路的尽头,看到了新的世界。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41701-1380236.html

上一篇:究竟有没有用,不是科学研究要去想的
下一篇:中国的物理学家们应该联合起来打造一部物理学基础教材
收藏 IP: 111.27.171.*| 热度|

14 宁利中 陈波 黄永义 王震洪 韩小建 郑永军 李学友 肖隆文 武夷山 杨正瓴 陈怡 孙颉 汪凯 余忠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4: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