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qid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u/xiaoqiding

博文

鄂尔多斯盆地的古生代 精选

已有 4406 次阅读 2023-6-10 15:29 |系统分类:澳门黄金赌城

一、造山

在中国版图的中部,有一个矩形的盆地,称之鄂尔多斯盆地。

距今约30多亿年前,鄂尔多斯这块土地便属于地球上最原始的古陆之一—鄂尔多斯古陆。

在之后的近20亿年里,它经历无数次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稳定的刚性基底,地质学家称之为“克拉通”,意为“陆地的核心”。

从太空审视中国,便会发现,黄河在这里画了一个“几”字。

黄河进入河套平原后,一路向东,在遇到吕梁山后,由于北部阴山屏障的存在,黄河只能转向南流淌,最终经三门峡进入华北平原。

吕梁山开始隆起于2亿年的燕山运动,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俯冲,盆地东部强烈抬升,逐渐形成了现今巍峨的吕梁山。

从盆地内部向东,依次出露白垩纪、侏罗纪、三叠纪、二叠纪和奥陶纪地层。

吕梁山南北方向上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线状褶皱,古生代地层大面积被抬至地表。

二、苍海

16亿前年的长城沉积后,鄂尔多斯主体地区经过了11亿年的暴露,直到距今5亿年前的寒武纪中期,海水重新淹没鄂尔多斯地区。

此时的华北板块位于赤道附近,气候温暖。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三叶虫、鹦鹉螺等动物游弋在广袤的浅海中,海底发育一种鲕状的颗粒,随着波浪漂荡。

寒武纪末期,华北板块北部的古亚洲洋和南部的古秦岭洋发生对向俯冲,鄂尔多斯地区受到挤压后隆,又一次出露于海平面之上。

碳酸盐岩暴露后遭受淡水淋滤,在寒武系上部的白云岩中形成了大量的溶蚀孔洞

经历了短暂的暴露后奥陶纪海水再次侵入。在盆地东部和南部形成了冶里组、亮甲山为代表的海侵早期地层。

随着海侵的扩大,到马家沟,鄂尔多斯地区是一个内部低洼,周围被古隆古陆包围的鄂尔多斯局限海,属于整个华北海的一个内海。

随着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一套灰岩、白云岩、石膏、石盐交互的地层。

高海平面期,周缘的古隆大部沉入水下,海水循环通畅,鄂尔多斯局限海与北部的古亚洲洋,西南部的秦祁洋,东部的华北广海连通。

生物繁盛,在中央古隆起的周缘形成白云岩,向东部的外海过渡为石灰岩。

低海平面期,周缘的一系列暴露,海水循环受阻,强烈的蒸发作用导致海水盐度升高,局限海内转而沉积石膏、石盐等。

盐度的升高使大量的后生动物死亡,失去天敌后,海洋中藻类繁盛,形成藻纹层白云岩。

之后加里东期,北部的古亚洲洋和南部的古秦岭洋再次发生对向俯冲,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整个华北地台再次抬升,出露海面。

碳酸盐岩地层经历了1.5亿年的风化淋滤,形成峰众林立、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貌。

低海平面期形成的富藻泥岩随着埋深的增加,温度和压力升高,生烃母质发生分解形成天然气。

生成的天然气主要储在溶蚀作用和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孔洞、裂缝中。

三、雨林

距今约3亿年前的早二叠世,海水再次从东西两侧进入鄂尔多斯地区。

此时鄂尔多斯地区所在的华北板块仍漂泊在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带,气候温暖潮湿。

陆地上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高的蕨类巨木汇聚成遮天蔽日的雨林,绵延不绝。

潮水时涨时落,大地时升时降,在平面上形成了三角洲与潮坪交错的壮观奇景。剖面上出现了陆源碎屑岩、煤层和浅海灰岩共存的约旦尔旋回。

随着古亚洲洋的向南俯冲,包括鄂尔多斯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台出现了北升南降的构造格局。

海水逐渐从盆地的东西两侧退出,来自大地深处的力量让华北地台由沧海向陆地转变。

山是坚强的,山也是脆弱的。河流携带着鄂尔多斯北缘大青山的风化产物向南源源不断地涌入到湖盆中,沉积环境也由海洋逐渐过渡为三角洲。

河流穿梭于雨林和沼泽中,阳光透过幽密的原始丛林洒在水面上。

温暖湿润的热带气候带来的光与热,被遮天蔽日的植物吸收、生长、死亡、埋藏。

经历上亿年的埋藏、演变,成为今天陕西、山西、内蒙古地下巨厚的煤层,经历了近百年的开采,现今这些黑金仍源源不断运向全国各地。

来自亿万年前的阳光化为天然气储存在这些河道砂体和障壁岛砂坝内,最终化作光,再次点亮了地球。

四、荒凉

斗转星移,陵谷沧桑。

彼时烟波浩渺的大海,郁郁苍苍的雨林,随着古气候的变化,都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中二叠世下石盒子组沉积期,盆地北部再次隆升,在大青山的南麓形成雨影区,气候变得干旱少雨。

极端气候频繁,洪水肆虐,温暖潮湿与干旱炎热交替出现,大地呈现出红绿斑斓的色调。

随着海水持续向南退出,鄂尔多斯地区的沉积环境逐渐向陆相过渡。

肆虐的洪水携带着被冲毁的树干顺流而下,横七竖八躺在砂坝中。

大地一片荒凉,极热气候炙烤着大地,。

辫状河中沙洲像一块块布丁镶嵌在大地上。

曲流河的边滩像一轮明月点缀在河道的两侧。

至上石盒子—石千峰组沉积期,北部构造抬升减弱,而南部构造抬升作用增强,湖盆重新向北收缩。

同时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植被缺乏水汽的滋润也愈发稀少,大地变成一片紫红色。

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形成的天然气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裂缝不断向上运移。

最终因为上石盒子和石千峰组巨厚泥岩的封闭,再也无法向上逃逸,最终聚集在下石盒子组的河道砂体内。

五、宝藏

在改革开放的建设序列中,鄂尔多斯因为它丰富的地下矿藏,成为备受关注的地方。

1989年,陕参1井在下古生界的海相地层中钻遇高产气流,发现了当时陆上储量最大的海相气田,储气层正是奥陶系顶面的风化壳。

2000年,苏6井在上古生界的石盒子组钻遇高产气流,发现了苏里格气田,一跃成为中国特大型气田。

几乎在同时,大牛地气田的大探1井也于上古生界获得工业气流,揭开了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序幕。

华北人战天斗地,不畏艰苦,用4年时间整体勘探评价了2千平方千米的大牛地气田。

截止2020年,大牛地气田共探明天然气储量4500亿方,采出天然气550亿方。连续10年稳产30亿方,采出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输向首都北京。

千里之外的鄂尔多斯盆地,紧密地和祖国的首都联结到了一起,在全国扬眉吐""

为了采出地下更多的天然气,地质工作者利用地震资料给地下岩层进行层析成像。

通过野外露头,观察不同类型砂体的形状、大小、叠置关系。

利用CT扫描技术观察岩样的储集空间大小、连通情况。

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让地下的天然气源源不断造福于人类。

鄂尔多斯,从它形成“克拉通”的那一刻,尽管经历了多次海进海退,海陆转换,但它构造稳定,形成的油气藏从未经历大的破坏,像一个沉稳的老者呵护着新生的一代。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562460-1391252.html


收藏 IP: 117.172.62.*| 热度|

4 王成玉 黄永义 张利华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