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xia的个人博客分享 /u/larryxia

博文

说不完的“博士”

已有 3208 次阅读 2020-2-23 04:45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说不完的“博士”

许秋雨,2020年2月22日

 

在两部刚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发表SCI论文指标》中的第九条里明确说了,对博士毕业不应以发表SCI论文数量来硬性要求。但是,以后的问题是博士怎么毕业?答案当然是博士生的委员会决定。问题是委员会是否会客观评价?怎么客观评价?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导师严格把关,只有导师最清楚学生的研究。可是在中国有两点比较麻烦:1)现在博士生导师比较普遍,导师有能力和动力把关么?2)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导师很难解除表现不佳的在读博士生,怎么能让本不应读博士的博士生毕业?

 

关于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无解的,如果导师都过不了关,还怎么能要求学生。第二个问题的解取决于社会与政府政策。当然,所有的解归根结底都是取决于社会。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对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也并未有明确要求,后来加上数量的要求想必也是当时经验所为。既是一种对导师的约束,又是一种导师对学生明确要求的理由。这样大家就把所有的压力和希望推到和依赖到了专业期刊。只是当时没曾想到,专业期刊也是人办的,也是可以被操纵的(人们不仅能操纵国内期刊,也能操纵国际期刊),也是可以被钻营的。因为学术专业期刊大都是公益性的或者是打着公益的旗号,而大多服务于它们的专业人员,如编辑和审稿人,都是义务工作,学术这玩意儿又是软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更容易被操纵。这才出现了目前世界上各种乱刊、乱卷、乱页的专业期刊混乱现象。


让真正好的科研人员或者真正的内行看,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并不等价,如果成果不好,发表出来又怎样?不反而丢作者的脸么?正是因为这一点,众多期刊的内心并不担忧其发表论文的优劣,发表论文的优劣完全是作者的责任,期刊只是一个载体。只是遗憾的是,对外行或者外行的行政来说,在越高档的期刊上发表越多的论文,就以为着科研成果越多了。

 

博士生一般都是在导师指导下做科研,如果导师水平过硬,导师最清楚学生的科研水平。导师认为达到了毕业水平即可。至于他们写的论文能否发表,对科研成果来说,应该是次要的。世界上划时代的科研结果被期刊拒稿是屡屡发生,学生写的论文被拒并不奇怪。只是,单位或者国家能相信众多博士导师么?导师们会否被学生们买通?

 

那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学生们会花高代价去买通导师们?真正好的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做出好的科研成果毕业当然不是问题。出现少数的科研能力弱的学生蒙混过关,也属正常。怕就怕大量的博士生会蒙混过关,从而这又反过来对原本有科研能力的学生影响而走捷径也去蒙混过关。这样,蒙混过关的学生会越来越多。

 

好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科研能力弱的,或者说对科研并不感兴趣的学生争着读博士?并且导师们还不易把他们辞退?

 

上面的第二个问题比较好回答,主要是各级政府和学校层面怕毕业不了的学生或者家长们闹事。他们闹起事来可是会砸学校,砸领导,砸老师的,谁叫警察都管不了呢。他们认为,学生们都是考试考进去的,怎么就博士毕业不了?如果毕业不了,哪还要拼了命考研干嘛?所以在中国,考进了学校读博士,从入学起就贵称为博士了,他们从来没想到过博士不能毕业。所以大多是单位不让导师辞退在读博士生。另外呢,博士生们最基本的生活费是国家出,尽管不少导师们也会给博士生们一些额外的经济支持,但是,整体来说,支持博士生们的经费都不是问题,所以导师们对辞退不称职的博士生的心愿也不一定非常非常迫切。更何况,辞退一个就少一个,从经济上来说单位反而还会受损失。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不容易了,它涉及到整个社会制度的问题,因为各地方政府需要博士们,各地需要引他们去,叫引智工程,既为新兴高智产业,更为加强房地产,使得地方经济更好地发展。由于各种引智工程,各地各大学大办各种新高校,新校区。有地圈,不圈才怪呢。所以,博士量的需求很大,有不少单位现在即使一个办公室办事员的职位,也需要有博士学位。社会上广大的学生们也正看到了这一点,特别是更有长远眼光的家长们更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们都纷纷地投进了考研大潮。而追求高学历又完全符合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悠久文化。这就让政、校、民一拍即合。

 

再回到发表论文数。在上面提到的广大博士毕业生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向了高校。这当然得感谢各高校对博士毕业生发表论文数的硬性要求,因为这使得绝大多数博士们在毕业时都有多篇论文发表。他们都满足了进入高校的必要条件。同时,从过去多年的经历来看,人们还是觉得做大学教授既有社会地位感又有工作安全性,多数博士毕业生都喜欢进高校工作。这又更进一步地让博士生们对发表论文数量的追求。有求无需担心供,有论文就有期刊。这样,在过去二十年,世界上发表的科研论文页数总数应该是增加了数百倍乃至数千倍。遗憾的是世界上的瘟疫并没有因这而减少,可能反而多了。

 

博士多,并不是问题,他们可以到各企业去工作。问题是这么多的博士毕业后都有充分多的时间并非自费地去捣鼓着所谓的"论文"了。


美国也有不少博士毕业生表现一般、并无多少原创性成果,但是他们大多毕业后去了公司工作,只有极少数毕业后能被研究型大学顾用做教授。对于绝大多数毕业后去公司工作的博士来说,他们博士其间能否发表论文关系并不是很大,去公司后论文就变得更不重要了。当然,也有非常多的去公司工作的博士生毕业时也做出了很好的科研成果,但由于研究型大学的职位太有限了,他们可能有的对高校根本就不感兴趣、有的想去却没被录用。所以,极少数能被研究型大学招去做教授的博士们大多是真正做出了好的科研成果的,大多是优秀的科研人员。这样就尽可能地保证了博士导师们的水平。

 

关于博士,我以前写过《博士国》

/blog-3395313-1147164.html


和《月末口令》

/blog-3395313-1164849.html



基础科研是一个软性的东西,大多很难在短期内客观地评价。软的东东大多需要卡一下才能成形。美国的卡是设在美国承担主要基础科研的研究型高校正规(有终身制)教师入职。这是因为美国每个研究型高校的正规教师职位数基本是定死的,空位非常少,能入职的人员大多有很好的科研成果,大多是很好的科研人员。


不知道中国的卡设在哪?难道是设在博士入学考试么?


关于中美基础科研人员的比较,我以前写过《我对基础科研投入的一点浅见》

/blog-3395313-1175150.html

 




https://blog.szjingmu.com/blog-3395313-1219884.html

上一篇:青玉案·十九
下一篇:一枝黄蕊六瓣俏
收藏 IP: 108.36.212.*| 热度|

4 马秀兰 杨正瓴 帅凌鹰 赵志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